刘邦论功行赏,刘邦论功行赏的故事

tamoadmin 日常成语 2024-06-10 8 0

刘邦为什么这么对张良言听计从,毫不犹豫?

张良乃汉初杰之一,谋略,兵书战策无所不精,刘邦为谁,沛县小吏也,只是会用人,知人,手下聚集了不少毫杰,如萧何,攀哙,韩信等要不然怎会是楚霸王之对手,做为帝王用人,知人,拢人很重要,这是刘邦的高明之处,不听张良的,张良若是在楚霸王那儿,霸王能对他言听计从,相信刘邦的大汉天下怕是不存在了。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君臣相得善始善终需要双方配合,张良刘邦作为千古主臣典范,自有它的道理,两人的情商都极高,聪明人不需要多费口舌,有时对方举手投足,话未出口,就能领会到对方的用意而立即执行。当然,二人如此相投,形同莫逆,言听计从,与二人特别是张良的性格历程分不开。

开汉三杰,刘邦最先接触的是萧何,起义中途碰到张良,韩信是后来加入的。三人都是天下大才,刘邦评他为什么能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就说没有这三人是不可能的,项羽不能用人,他能善用人,这就是主客易势的根本原因。三人中,最受刘邦信任和全无猜忌的只有张良。韩信杀身灭族,下场之惨人所皆知;萧何也受到猜疑,只得***取贪财自污和送子弟到前线军中为人质等方式打消君王的疑虑。只有张良,不仅刘邦,连吕后也对他敬爱有加,不论谁当主上,张良都游刃有余,这是很不简单的事。

刘邦论功行赏,刘邦论功行赏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圮下老人的事,可以看出张良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他是道家兵家的传人,既有经世济民之才,也有急流勇退之能。这个性格特点,是不受猜疑进而信任有加的重要原因,一个毫不利己,为了理想献身的人,有什么可怕的呢?这是刘邦对他言听计从一因。刘邦未起义时,当过游侠、亭长,正是黑白两道都混过。张良韩国公子出身,曾行刺过秦始皇,二人历程相同,这是君臣能够相知相得的另一因。

刘邦见过大世面,他不仅见过并感叹秦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曾释放力役,躲藏在山上伺机起事,叛逆举动比陈胜吴广还早。养成不拘小节、天生大度又知人善任,这是刘邦最为了不起的地方,刘邦的很多美德,比如敢于用人、不惜钱财这些方面都能学习,唯有这天生特点,后人无法***,以至张良也感叹说“沛公殆天授”!刘邦这样,张良也不差,特别能揣摩上意,抽身自保,在后来的辞封齐地自取留地,到助刘盈稳太子位,以及从赤松子之游,都可看出他极高的情商,一个能大腹容人,一个能让对方包容得毫不勉强,各有千秋,长处互补,所以刘邦对张良全不设防,言听计从而不犹豫。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论功行赏,刘邦论功行赏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于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一,张良还不是让刘邦十分放心的人。

张良跟随刘邦不能说是一心一意,最少是三心二意!

刘邦论功行赏,刘邦论功行赏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邦对这样一个对自己三心二意的人言听计从,有些不可思议!

为什么说张良对刘邦不是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呢?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会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

我得说说理由:

其一,张良追随刘邦有辅佐刘邦的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

张良第一次向刘邦讲述《太公兵法》的时候,刘邦听后很感兴趣,这让张良惊奇。

因为张良就是刘邦称皇帝前的脑袋,他不信任自己的脑袋还能信任谁?

张良是比较早跟随刘邦的,当时天下大乱,张良本来是想去投景驹的,但是路过刘邦的队伍。这也该刘邦***,也是张良***。张良有谋,此时刘邦身边又没有谋士。所以刘邦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自然就听张良的。

张良很开心,刘邦也很开心,因为听张良的就没有犯过错。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留侯世家》

在往后的日子中,张良还给刘邦出了很多计策,都没有犯过错,刘邦只会选择相信张良。

有一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郦食其劝他立六国之后,以分担项羽的压力,刘邦觉得有道理。此时张良正好进来,刘邦在吃饭就将这件事情跟张良说了,张良说不行。刘邦马上骂了一句:

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你看看,这就是张良的份量。

刘邦对张良的信任达到迷信的程度,张良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张良同意封韩信为代理齐王,当时刘邦大怒,但张良一踩脚,刘邦马上就变脸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