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和堂是两处场所的合称,在中国古代“庙”指太庙,“堂”指明堂。最早的“庙”是为先袓所立,夏商周之后才为神立庙。天子和诸侯祭祀先祖的庙称“宗庙”;天子祭祀先祖的庙称“大庙”(即“太庙”),这是只能天子使用的专用称谓。 天子之庙又分为“大庙”和“小庙”:始祖庙称 “大庙”,高祖以下的庙称“小庙”。“堂”指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处,凡是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重大的典礼都在这里举行。《木兰辞》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将士们打了 胜仗回来后,天子亲自接见的地方就是明堂。
孟子说:“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古代帝王处理朝政大事,一定要先到宗庙里祭祀先祖,然后在明堂之上商议,因此用“庙堂”来指代朝廷。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国人大概都会背诵。“庙堂”和“江湖”对应,一指朝廷,一指民间。那么,“庙堂”为什么可以代指朝廷呢?
原来,“庙堂”是两处场所的合称,“庙”指太庙,“堂”指明堂。
西汉学者刘向辑录的诗歌总集《楚辞》中收录了自己的一篇《逢纷》,其中吟咏道:“始结言于庙堂兮,信中涂而叛之。”这是说国君起初在庙堂之中和我结议连谋,如今却听信谗言,中途背叛了我。
东汉学者王逸注解道:“庙者,先袓之所居也。言人君为政举事,必告于宗庙,议之于明堂也。”
《说文解字》:“庙,尊先袓貌也。”东汉学者刘熙所著《释名。释宫室》:“庙,貌也,
先祖形貌所在也。”最早的“庙”是为先袓所立,夏商周三代之后才为神立庙,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多为神庙。
天子和诸侯祭祀先祖的庙称“宗庙”;天子祭祀先祖的庙称“大庙”(即“太庙”),这是只能天子使用的专用称谓。天子之庙又分为“大庙”和“小庙”:始祖庙称 “大庙”,高祖以下的庙称“小庙”。
“堂”指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处,凡是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
教学等重大的典礼都在这里举行。《木兰辞》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将士们打了胜仗回来后,天子亲自接见的地方就是明堂。
孟子说:“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庙堂是指太庙的明堂,是指进行国家祭祀和议事的地方。
由于古代国家大事有两个,祭祀和打仗,即所谓的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因此,庙堂代指朝廷,国家权力中心。
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思其民,处江湖之远则思其君。它体现了范仲淹那拳拳忠君爱民之情
部首广笔画8结构左上包围结构繁体廟五笔YMD五行水
课文出处《 火烧云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
庙的释义庙的笔顺庙的组词生字听写庙的例句庙的拼音庙的拓展
字典释义
来自崇文书局《学生新华字典》
1.
宗庙。设置先祖牌位以供祭祀的建筑
组词:家庙
2.
庙的部首是广,广是一个常用的汉字部首,表示广阔、宽广的意思。庙是指供奉神灵的建筑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宗教、文化、艺术等多重意义。庙的建筑风格和规模因地域、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而异,有的庙宇规模宏大,有的则小巧精致。庙的存在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遗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