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的例子,韬光养晦的例子素材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06-15 7 0

一个宁静专一的故事?

一个关于诸葛亮宁静专一的故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数载,隐居南阳,怀才于身,静候明主,虽然天下群雄辈出,但他却不被纷繁的世事与天下的争端扰乱心智,为了真正成大业,他平静地等待,甘于寂寞,甘于暂时的无名,在悠然地吟唱梁父吟的日子里,水镜七奇之诸葛,韬光养晦,静待卧龙飞天的一刻,最终助玄德成就鼎立大业。

保持平衡的名人事例?

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数载,隐居南阳,怀才于身,静候明主,虽然天下群雄辈出,但他却不被纷繁的世事与天下的争端扰乱心智,为了真正成大业,他平静地等待,甘于寂寞,甘于暂时的无名,在悠然地吟唱梁父吟的日子里,水镜七奇之诸葛,韬光养晦,静待卧龙飞天的一刻,最终助玄德成就鼎立大业。

韬光养晦的例子,韬光养晦的例子素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1、孔子韦编三绝;

2、孙敬头悬梁;

3、苏秦锥刺股;

韬光养晦的例子,韬光养晦的例子素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匡衡凿壁偷光;

5、李密牛角挂书;

6、倪宽带经而锄;

韬光养晦的例子,韬光养晦的例子素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7、孙康囊萤映雪;

8、江芘映月读书;

9、高凤流麦;

10、***蘸墨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伟大的周恩来总理12岁时在东北上学的时候,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而读书做出的回答。周恩来在沈阳上学的时候,在外国人的租借地,亲眼目睹了一辆洋人的车,撞死了一名中国人,面对家属的哭诉和质疑,巡警不但不支持,还遭到呵斥和驱赶。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被人欺负的感觉。

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提问“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什么样的回答都有,有的说为了挣钱,有的说为了做官,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博得了老师的肯定和赞赏,也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以此为目标,多年之后,革命成功,中华崛起实现了。周恩来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务院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这就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励志故事。

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1、孔子韦编三绝;

2、孙敬头悬梁;

3、苏秦锥刺股;

4、匡衡凿壁偷光;

5、李密牛角挂书;

6、倪宽带经而锄;

7、孙康囊萤映雪;

8、江芘映月读书;

9、高凤流麦;

10、***蘸墨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伟大的周恩来总理12岁时在东北上学的时候,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而读书做出的回答。周恩来在沈阳上学的时候,在外国人的租借地,亲眼目睹了一辆洋人的车,撞死了一名中国人,面对家属的哭诉和质疑,巡警不但不支持,还遭到呵斥和驱赶。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被人欺负的感觉。

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提问“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什么样的回答都有,有的说为了挣钱,有的说为了做官,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博得了老师的肯定和赞赏,也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以此为目标,多年之后,革命成功,中华崛起实现了。周恩来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务院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这就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励志故事。

相传海昏侯刘贺在位27天,干了一千件坏事,是真的吗?

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5岁时父亲去世,承袭为昌邑王。19岁时武帝之子昭帝刘弗陵去世,昭帝无子,当时武帝的另一个儿子广陵王刘胥还活着,一些大臣建议让刘胥即位,但是权臣霍光却以刘胥品行不端为由给否决了,选择拥立昌邑王刘贺。可见当时刘贺的表现并不是很差劲。

霍光选择让刘贺为帝,可能是因为刘贺地位不高远离中央容易控制。在刘贺即位前,与霍光有私人关系的臣属就曾劝过刘贺,让他少说话,把朝政都交给霍光处理。可是刘贺却不甘心做傀儡,把从昌邑带来的旧臣都安排进宫中,想要掌控局面。还发布过很多的命令,估计也没有经过霍光同意。另外还想通过改变兵符来收回兵权,这些都是当时权倾朝野的霍光所不能容忍的。

当时刘贺因为年少轻狂也犯了一些小错误,于是霍光率领朝臣拜见上官太后,说刘贺荒淫无度,会危害国家祸乱天下,请求废掉刘贺。接着霍光命令囚禁刘贺,派人抓捕刘贺的臣属,夺取刘贺的印绶,将其废黜。霍光还下令杀掉刘贺从昌邑带来的属下二百多人,其中有二人因与霍光有私人关系得以免罪。这些人被杀时哭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刘贺在位仅27天被废,后被封为海昏侯。废黜刘贺时说他27天内做了一千多错事,平均每天四十件,这需要何等的劳动强度,而且所列举的的罪过都是小事,并不足以被废。

刘贺被废后汉宣帝刘询即位,对刘贺非常忌惮,要求地方官严格监督刘贺,并且因为一些小事处罚过他,刘贺死时仅有33岁。

肯定不是真的。二十七天干一千多件坏事,这得多高的效率和精力。

最最主要的就是当时朝政由霍光把持,朝野上下都是霍氏亲信,而刘贺又是一位有想法有抱负的有为之君,霍光本意是想弄个听话的小绵羊,继续霍氏家族的既得利益。可是这个刘贺初一执政,即锋芒毕露,想有所作为。有可能甚至露出獠牙,想执行帝王权力。矛盾肯定不可避免,在整个朝政被霍氏家族把持的环境里,政治斗争都是你死我活,那刘贺羽翼未满,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不知隐忍,当时只不过是个空有名号的傀儡,最后弄个罪名被罢黜而归。霍家的强势与嚣张跋扈可见一斑。刘贺被冠以

“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刘贺做了二十七***帝就熄火了。

一个人的行事方式和他的生活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刘贺乃皇室后裔,锦衣玉食,行事高调,不知隐忍,锋刃太快容易折断。

刘贺的经历给后来的汉宣帝刘询总结了很好的经验教训。

中国人经常讲究:德泽后世,福荫子孙。霍氏家族的权势达到鼎盛之际,霍光是否感受到了一丝丝的寒气?

当霍光找了个贫民出身帝胄之后的刘询做儿皇帝之时,肯定猜不到结局。

霍光试探性地要还政于君,交出权力,宣帝回绝了,他表示非常信任霍光,欣赏霍光的才能。请霍光一定要继续主持朝政,辅佐自己。并当众宣布,事无大小,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作为一位帝国集团的最高领导人,这是何等的隐忍与煎熬。这也需要多大的智慧隐藏自己内心的世界。

因为他知道朝廷的实际统治者是霍光,汉朝的江山由盘根错节的霍氏家族把持。宣帝执政第六年,地节二年三月霍光挂了,宣帝才开始相势而动,逐步夺权。至地节四年七月,霍氏一族诛灭数千户。彻底剜除了朝廷的一大毒瘤。

试想,如果当初刘贺能有刘询的隐忍与智慧,懂得韬光养晦,那历史上将会多一位大汉天子,而不是所谓的海昏侯。

27天,648个小时,38880分钟。1000件坏事的话,不眠不休,38分钟得干一件坏事,你觉得可能吗?有句话叫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是这个罪名加的有点过分了,很明显是给人家扣的屎盆子。

废帝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19岁时,因为汉昭帝早逝无后,所以被权臣霍光选中,进入长安继承帝位,但是仅仅27天之后,就被霍光给废了,废掉的理由却是刘贺在27天内做了1127件荒唐***之事,这么算下来平均每天干荒唐***之事达42件。

很明显,27天干了千件坏事,这基本不可能,更多的是以霍光为首的政治集团给加上去的莫须有罪名。

我们试想,当初霍光为什么选择刘贺来当这个皇帝,应该是刘贺的为人还是不错的,

不可能说因为刘贺是个下流荒诞之人才选择他吧。然而这么一个好好的人进京当了一个月不到的皇帝就变成***了,即使要变,这速度也是没准了,所以说这些罪名都是霍光集团所罗列的。

而霍光之所以要废掉刘贺,不仅不是因为刘贺不昏庸,反而因为刘贺太有想法,太有才干,一心想当个好皇帝的人。

我们都知道刘贺在成为天子前,是昌邑王,旧臣亲信肯定不少,而入京的时候自然会将这些旧臣亲信带上。

班固的《汉书》中有记录到“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文学、光禄大夫夏侯胜等及侍中傅嘉数进谏以过失,使人簿责胜,缚嘉系狱。”大概意思就是,这个刘贺准备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布局和人事调动,从霍光手中夺权,稳固自己的统治。

那为什么要夺权呢,我觉得第一 刘贺本身是个有正常心智的皇帝,想刚一番大事业的皇帝;第二 他所面临的是一个朝政被权臣霍光把持,政令难以发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