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看到“古代的计时方法为什么是每天十二个时辰?”这样一个题目后,虽然说想法颇多,但是我始终都不敢随意动笔!因为我一直都在思考和审视(读)着今天的题目,如何去回答才能尽力避免偏题离题过远!
我们知道,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预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这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古代纪年历法。
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当然中国确切的纪元开始乃为公元前841年,岁次庚申,猴年,自那时起就一直沿续至今)。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见,在古代文明刚创立的时代,时间计数,必定是很困难的。所以,从文字当中可以看到早期只有区分为三个时段,分别为早、中、晚,可是在实际应用上,又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古代人类又根据太阳影子的移动发明了”日晷“(又称“日规”)而测时刻。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来测定并划分时刻,当然发明之初记时或还是“粗糙的”,对计时的方法或还不是“非常的精密”。另据《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就载有十二时辰的完整名目记载: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跌、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此也暗合了“十二地支”应用上的方便,于此我们可以大胆的揣测,或“日晷”测时也臻于“更加的精密”,以至到了后来的汉武帝时,就以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时辰,此也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鸡鸣、平旦。每一时辰又分为两个小时段,如子时为子初、子正,丑时为丑初、丑正······亥初、亥正。这样,一昼夜十二时细分为二十四小时,和现在的用法已完全一致了。
还有就是,我们的老祖宗所发明的利用“日晷”(注:发明于约在公元前1000年时的西周初期)计时的方法(注:此也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明),更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至明、清)之久,这真的是不得不令人赞叹和自豪啊!!!
古代的计时方法为什么是每天十二个时辰?
这个我也不太懂,可能跟古人的作息时间有关吧,古人规定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十二时辰包括: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子时从夜里11点到1点,丑时夜里1点到3点,寅时3点到5点,卯时早上5点到7点,辰时早上7点到9点,巳时上午9点到11点,午时中午11点到1点,未时下午1点到3点,申时下午3点到5点,酉时晚上5点到7点,戌时晚上7点到9点,亥时晚上9点到11点,我就知道这么多,不知对不对?
谢谢邀请!
古代计时方法,可能更久远一些的,并非十二时辰。又资料记载的是先秦时代就有“十个时辰”的说法。
十二个时辰,比较准确的应该是到了春秋战国以后,特别秦汉时期,干支系统全面的纪年纪月纪日以后,十二时辰说应更为明确。
宋以后,又把每个时辰一分为二,称“初,正”,所以十二时辰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二十四时辰了。
我们的十二时辰是平均分割时间的,就是每天平均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接近现在的2个小时。
不多,这套十二时辰计时传到日本后,在江户时代,演变出了一套昼夜各六个时辰计时,并且昼夜时辰长短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