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井底之蛙"。
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只能看到自己周围狭小的世界,缺乏开阔的视野和广泛的知识,因而对外界的事物和情况缺乏了解和认识。当遇到问题或困境时,这样的人往往只会抱怨和埋怨,而不去主动寻找解决办法或改变自己的观念。因此,"井底之蛙"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只会事后抱怨、缺乏眼界和见识的人。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拓宽自己的视野,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比喻等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再判断谁是谁非,也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复,作谓语、宾语、定语时指伺机报复。 北方的农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后农作物收割后就有了经济收入。而在这一年中欠下的费用就可以在秋后算清了。现在北方的一些农村,农民常在一些小的经销店购买生活用品而时经常到秋收后一起结算这就称为秋后算账。比喻等事物发展到最后阶段再判断谁是谁非,也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复。 秋后问斩一词应该始于唐朝。水浒英雄传有提及秋后问斩一词,应该是最早出现秋后问斩一词。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至明清才固定于秋后,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此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古代***犯被判***之后通常都会要求集中处死,亦会事先公告。为何选择秋冬二季实行,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当时有强迫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9-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一词.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因此***多于秋季执行。再则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亦适合执刑,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吧。 另,秋冬气温较低,尸体上的微生物不易繁殖,大大减少尸体处理不当后瘟疫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