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兵黩武" 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贫弱的国家或个人通过使用武力来抵御外敌。以下是一个与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
故事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国为了争夺领土和***,经常爆发战争。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叫做晋国的国家,它虽然经济困难,兵力有限,但却坚决要保卫自己的疆土。
故事情节:
晋国的国君知道自己国家贫穷,兵力薄弱,无法与其他国家在规模和军备上竞争。但他坚信,只要有坚强的决心和智慧,即使穷困潦倒,也能自保。
于是,晋国国君***取了一些智谋来保护自己的国家。他首先与邻国结好,寻求外援,并与晋国百姓共同奋斗,建立城墙和设防,强化国土防线。
以下是穷兵黩武的成语故事:东吴后期的名将陆抗,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带领他父亲陆逊留下的部众五千人。公元264年,孙皓当了东吴的国君,三十八岁的陆抗担任镇军大将军。当时,东吴的朝政非常***。孙皓荒淫暴虐,宫女有好几千人,还向民间掠夺,又用剥面皮、凿眼睛筹酷刑任意***。
陆抗对孙皓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多次上疏,劝谏他对外加强防守,对内改善政治,以增强国力。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陈述当前应做的事达十六件之多。但是,孙皓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
公元272年,镇守西陵的吴将步阐投降晋朝。陆抗得知后、立即率军征讨步阐。他知道晋军一定会来接应步阐,因此命令军民在西陵***修筑一道坚固的围墙。吴将多次要求攻打西陵,但陆抗总是不许。
所谓的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他于隋仁寿四年,也就是公元604年的七月,正式即位。在位14年,隋大业十四年四月十一,被宇文化及叛军***。
随之继位的隋恭帝杨侑追谥杨广为明皇帝。也就是说,我们后世之人应该称呼杨广为隋明帝。
而隋炀帝的“炀”字则是推翻隋朝之后的唐高祖李渊给予杨广的谥号。但是,后世以讹传讹,以至于众口随俗。
隋明帝杨广在位14年期间,做了很多大事,其中,在他继位8年之后,就开始了对高句丽的北伐之战。
后世有人把隋明帝杨广对高句丽的征战说成是意气行事,可是,为了保证对高句丽的战争胜利,当时的隋朝在5年前就先开始做好了后勤准备。
首先,感谢邀请作答。
提起隋炀帝,历史上对其评价更多的是指斥他的昏庸无道,好大喜功,骄奢淫逸,从其死后的谥号“炀”字便可看出:《谥法》曰:“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尽管这个谥号是由后来的唐高祖李渊追谥,多少可能带有刻意贬低的成分存在,但便览历朝历代对其的评价,基本也都对此表示认同。
所以说,当提及隋炀帝在不顾国内大乱、仍然要远征高句丽,此举背后的原因的时候,往往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是他个人行为的放荡不经、处世谋略的昏聩无能的结果,诚然,这里面可能不乏有隋炀帝好大喜功的因素在作祟,但只要稍微浏览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在处理与高句丽的关系上,竟然会有横跨两个朝代的四位帝王(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不惜选择以武力的形式加以解决,因此,隋炀帝征伐高句丽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许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一、个人的好大喜功与性格上的过分偏执。不否认,隋炀帝会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大业八年(612年)、大业九年(613年)、大业十年(614年))三次出兵高句丽,而且是在第一次征伐动用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人,后死伤无数,大败而归的情况下,竟然没有给自己留下足够的休养生息的时间,紧接着贸然组织第二次、乃至于第三次征伐,况且在出征时,会在军中设置“受降使者”,一旦高句丽请降,无论是否出于真心,或者仅仅只是诈降,竟然都会不加以区分的要求隋军停止攻击,而高句丽军队更是瞅准机会,在情势不利时候多次利用诈降获的行为得以喘息,对战局的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况且在出兵高句丽的诏书中,基本是聚焦高句丽的“不臣”之举,换言之,只要高句丽能够对隋朝称臣就足够了,以至于在第三次征伐过程中,因战局不利,高句王乞降,隋炀帝便放弃了进攻高句丽都城的***,并表示要高句丽王前往大隋以表诚心。倾举国之力,不顾国内安危,竟然也不顾及前期多次被骗,竟然不以灭其国为目的,仅仅是要其“称臣”,这不好好大喜功又是什么,这不是过分偏执又是什么。
二、高句丽对隋朝的现实威胁。脱离开历史背景,仅仅在这里横加指责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同样是不妥的。隋朝时的高句丽,占据的并不仅仅是现在的朝鲜半岛(大部分),其领土范围更是包含了广大的辽东地区。这是一个实力颇强的农耕文明国家,自东汉末年开始,高句丽趁中原大乱,无暇东顾之际,不断的蚕食原本属于中原王朝的土地,自隋朝立国后,俨然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了辽东地区真正的主人,大有和中原王朝在东北亚地区一争高下,直至平起平坐的野心。同时,外交层面,高句丽也一直没有闲着,妄图通过纵横捭阖的手段,攫取更大的利益,先是在北周灭掉北齐后,接纳北齐逃亡皇族高宝宁,并不断的侵犯、对抗北周,在北周为隋朝所灭后,竟然不仅重操旧业,不断骚扰隋朝,而且优待在流亡其国内、令隋朝颇为忌惮的北齐势力,更有甚者,竟然导演了一出“远交近攻”的好戏,不仅向南陈称臣,竟然还与北方的突厥勾结在一起,通过合纵之术,巧妙的将高句丽、南陈、突厥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颇具实力的战略同盟,在隋朝的东、南、北三个方向上对其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压力。古语云,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在隋开皇三年北击突厥,随后基本解除了北方边境的威胁后,又在隋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又命当时年仅二十岁的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统领五十一万大军南下伐陈,并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成功结束了持续近四百年的混乱纷争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由此,隋文帝便开始着手处理盘踞在辽东地区的最大威胁,高句丽。尽管征伐不利,近三十万大军几近覆没,但隋朝立国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战略挫败,无疑已经在当时的晋王杨广心中埋下了一颗复仇的***,也许这才有了后来隋炀帝杨广不顾内乱,执意三次出兵征伐高句丽的执拗与“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