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正要实话实说,回答这个问题,必然会惹怒很多人。因为这的确与很多上网的人的文化素养有关系,我也不是故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事先申明了啊,不要对号入座,我真不是说你。
1.目前为止,上网的人大部分素养有待提高。
如果这句话你不认可的话,那恭喜你,你不用再学习了,因为你连“学无止境”这句话都不懂,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自大才疏,固步自封,......
你别不信,现实生活中,还真的是这种情况。我有许许多多文化素养特别高的,工作也特别好的朋友,他们很少上网,甚至于他们很多人连微信都顾不上聊,因为他们平时太忙了,忙业务,忙开会,忙调研,忙检查......
反而是经常上网的人,尤其是经常网上聊天,购物的人,其工作都不是太好,要么是工作太轻闲,要么是干脆没正式工作,他们一天无所事事,闲的无聊,又不想打***,于是,只好把时间都浪费在了网上。你别看什么达人呀,老手呀,其实都是这类人。
前不久,头条组织了一个教师班,号召教师们写些教育类问题,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凡是骂老师的,点击率就高,凡是教育正面的文章,就没人看,民族教育果真沦落到如此地步了吗?肯定不是,只能说明网上的大部分人素质太差。
我们学校经常组织校领导及班主任,到校外周边查网吧,发现网吧里经常上网的,全都是学校内不学无术的学生。而且现在学校里学生手机屡禁不止,也与这帮不爱学习的差生有极大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彻底掌握其规律的人太少。
别看有些人,真的是正牌大学毕业,但是未必理解、掌握对联,不一定真正能理解对联中的平仄规律,还有对联中的对仗关系,甚至于很多人都没学过《笠翁对韵》。
出对联出的好与坏,大家可以互相指正,博学多才的可以给以指导,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要有轻视的态度。
既然是一种***活动,***可以参与的活动,都拿出一种大度,友好,真诚的态度来互动。这样才有***意义。
向所有参与对对联者,表示敬意。谁都是从蹒跚学步长大的,行家亦然。孔子曰,诲人不倦。希望楹联专家们听听孔子的话,"诲人不倦"。现实中,大家都值得我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在此一直是底下的底层,"六人行,五人都是俺的老师"(砖家除外)。借此祝老师们春节快乐。给所有的联友(含砖家)拜年啦。
这个问题,关注了好久,问题提得有质量。以个人浅见,略谈谈。
一,很多人都喜欢对联,是好事,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不断代,就要经常“用”。古代吟诗作对,就是文人经常玩的文字游戏,既能拓宽视野,也能提高写作能力。喜欢“作”,无论水平如何,首先要肯定。高水平的“精”,是建立在大众化的普及基础之上的,参与人越多,对对联的普及提高越有好处。“乱出对联”,多半都是源于不太熟悉联律的规则要求,以为只要是两句,字数一样就行了。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角度出发,要理解原因,加强普及,最好不要“打击”,那样容易打消积极性,适当疏导,在方法上逐渐接受联律要求,慢慢就会上路,作出好联就不远了。
二,现在很多城市,都成立了诗词楹联学会,对宣传、普及、研究、整理对联文化起到积极作用。很多人喜欢对对联,出上联征下联,或出下联征上联,这样的氛围出现,是提倡恢复传统文化的结果,要符合对联创作的规律,需要将对联的联律广泛宣传,喜欢作对联,也要遵循必要的规则,否则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形式。
三,古代最开始的诗歌,往往是古朴粗犷的,也不工整,经过一定时期发展,才出现了律诗,是自然过程。对联就是律诗中间四句,要求对仗,平仄、词性都要相对,这是基本要求,还有仄起平收,来自于押平声韵的律诗。律诗有少数押仄韵,是古代文人游戏,是特殊的诗歌作品,一般诗都是押平声韵。对联只有两句,上联收笔字是仄声,下联收笔字是平声,还有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对联最基本的规则,需要遵守的。否则就需要斟酌修改,合乎要求,才算是成功的对联。
四,学习对联写作,可以直接按联律要求写,也可以从律诗入手。律诗作好了,对写对联帮助很大。律诗有八句或四句,对联只有两句,除了长联,一般情况下,字数比律诗少,难度会更大。从作文角度看,精炼比铺叙更有难度。有作诗的基础,学对联,容易作得文雅有意境,所谓诗情画意,都是不断磨练出来的。怎么学,这要看个人习惯,就是直接写对联,学习下诗词,也有很多好处。
五,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多看、多写,读那些经过历史检验流传下来的精品,精读,深入研究,了解越透彻越好。博览与这相关的书籍资料,勤于动笔写作,多交流,多向高手请教。喜欢传统文化的,多半都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士,只要兴趣浓厚,热情很大,积极写作,方法对,用不了几年,就能作出比较有功底的对联。
还有更好的高见或建议,欢迎不吝赐教,一起探讨学习提高。感谢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