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虎离山之计大部分主要是用在事上,是把敌人盘踞在一个地方,引导他们调离分散出来,各个击破消灭敌人,以达到自身利益需要的目的。在民间也有人使用过,像那些习惯性做偷盗的,使用过这个计谋,他们看中了某人家的钱财珠宝,合伙来盗取。一人把户主人引开,一人入室行盗,以达行***的自的。总而言之,调虎离山之计应用比较广泛,不是一言两句能说清,主要是靠实践中去体验。
出处
《调虎离山》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调虎离山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个“调”字。“虎”和“山”都是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坚固的城池等。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多,防范严密,就如龙在潭、虎在穴,威力可得到最大的发挥。此时我方不可硬攻。若硬攻,则如虾蟹入龙潭斗龙,犬羊入虎穴擒虎,纵使攻得进去,也只是白白送死。所以,孙子认为攻打坚固城池是下等策略。我方正确的方法应是引龙离潭、调虎出山,设计把敌人调出坚固的据点,引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然后消灭它们。赤风子反复挑衅,激原伯贯带兵出城,然后生擒;郑庄公诱大叔段出封邑京城,然后克之;赤风子反复挑衅,激原伯贯带兵出城,然后生擒;虞诩引诱羌敌离开陈仓崤谷,予以全歼,等等,都是高招。
调虎离山计,不仅常用于军事,而且有时也用于政治斗争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古今中外在敌我双方的战争年代,有不少调虎离山之计的成功战例。随着战争年代的远去,调虎离山之计在当今政治、教育等领域都有具体有效的运用。比如,在反腐工作中,为了便于查处贪官,也常常釆取从组织上先把贪官调离原任职单位,再实施查处的办法,这样有利于排除查处的障碍。有不少教育工作者,也常常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的办法教育学生,收到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