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人物众多,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故事以***乱真,是一部奇书好书。
这本书的结局中,如果梁山不被诏安,书就会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指谪,得不到认可,会影响刻板发行,难以流传于世,如此,就真的没出路了。
施耐庵古之文人,心中虽同情革命者如宋江之流,但他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忠君思想呢!
回答这一问题,得追根溯源。
自从赵匡胤武力开国,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定下了“崇文抑武”这一国策,至此大宋子民远离尚武精神,血性尽失,外寇入侵,枪杆子不如烧火棍,笔杆子远胜于枪杆子,导致***人怨,所以人们一提宋朝,便是伤心。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到造反,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作为赌注来进行投资。***若造反成功,投资回报可能以数以万倍不等来计,可谓高风险高回报;如若投资失败,则血本无归,死无葬身之地,有杀头灭族的风险。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中原大地,各路江湖英雄造反,北宋末年最强大的一支要数江南方腊起义军,占据六州五十二县,持续了一年时间。
方腊本是歙州一樵夫,起义后,在清溪县帮源洞里造宫阙宝殿,两州设行宫,设文武职台省院,同享富贵,俨然一个“草头天子”,可最终落得个惨败结局。
以晁盖为首的七人小组团体,到火并王伦治下的梁山水泊的江湖世界,再到宋江与晁盖一同经营梁山事业,最后到宋江独掌梁山,既要获得“身份认同”、“替天行道”、“搏得个封妻荫子,共享太平之福”(真实的宋江起义不过几千人,也只坚持了一年多)。只因《水浒传》的深远影响,其名头盖过了其他更大规模性造反为主要原因。
自古成王败寇,不外乎上述两条路:要么造反;不造反就朝天子,受招安。
梁山好汉大多出身于社会草根阶层,小草人物生存都时刻面临着危机,只想过着殷实、安逸的日子。梁山没有足够的资本可以推翻大宋王朝,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他们抱团结盟组成命运共同体,才能得以苟活。
三十六天罡中明确反对招安的只有十二个头领,除鲁智深、武松、刘唐、阮氏三雄、史进、李俊这8个人外,其他基本都不反对。可见梁山好汉对自身实力心知肚明,不能拿命去做赌注,招安是大势所趋,人性使然。
在中国过去两千多年农耕时代的历史宿命之下,好汉们的第三条路便是隐退和离去。
不管梁山好汉是否接受诏安,他都会被灭掉。
因为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梁山好汉还是行正义之道,深得民心的组织。身为统治者的朝廷,肯定要干掉这个正义之师,维护统治地位,其次打压其他跃跃欲试的正义之人。
梁山不接受诏安,那就是给脸不要脸,意欲造反,朝廷正好抓住这个理由,干掉这些人。那么一场浩大的起义即将拉开序幕。干一仗,也许会劳民伤财,也有可能打开政治新局面。新的统治力量,更开始得民心,减赋税,一片安居乐业。紧接着否极泰来,***,政治不和谐的局面就来了,和现在反对的朝廷一个德行,这就是发展规律。
偏偏梁山接受诏安,中了朝廷的奸计,用了一壶毒酒的成本,断掉正义之军的所有力量。之后,历史被胜利者篡改。直接给梁山安上一个朝廷必须杀掉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