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出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出处是哪里

tamoadmin 日常成语 2024-06-28 6 0

阳明说的:吾性自足,此心光明。应该怎么理解?

吾性自足,是一种客观的心态,也是处世的态度。性自足,重点在"性″,性的把持不为外界诱惑,表现的是定力。"足″是感观词,足与不足是由感观產生的,在這个问题上每个人认定的标准各不相同,是由"性″衡定的。性(心)很奇妙,会隨心羁对像的不同其态也会隨之不同,态是隨心而走的,计较利益的人总感觉自已吃亏,羈锁财产的人永远不会快樂,而只有感觉足的人一切都会很坦然,這是一种境界。有此境界的人已洞察人生,此心(必然)光明。(个人理解,盼指正)。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吾性自足”出自史称“龙场悟道”里。王阳明在既困难又安静的龙场,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出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出处是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心光明”是王阳明给***的遗言。青龙浦,船上。当***问要说点什么,“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留下这一句话后,溘然长逝。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出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出处是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阳明年谱》记载: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是悟道的体验。一般来说,这样的体验用言语说不清楚,只有他本人能说具体,但他没有多说一句。应该说,人们悟道后的最终境界都是一样的。那是一种涵盖了一切答案的可能性的状态,心里空荡荡,但又充满了力量。也就是发现了良知。良知中自有解决当下问题的答案,这答案不是在既有的思考模式下想出来的,好像是天赐一般,半梦半醒间似有人传授,当然这只是自我心理的一种投射,它就是从自己内心中产生的。并不需要向外面去寻求答案,外面也提供不了答案。这是人在极度困境下,以往经验在大脑皮层功能被抑制以后,自组织出来的结果。属于可遇不可求。

但仍然有方法去达到这种境界。中国的儒释道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去追求这个境界。从心学来说,良知就是指的这个境界。发现良知以后,还要致良知,也就是佛道两家所说的“悟后起修”。如果不修,虽悟也没有实功,状态不稳定,也发挥不出效力来。只有不断地去实践,才能越来越稳定,力量越来越大,用起来越得心应手。直至“此心光明”,被良知充满,心即理,此心当下全是天理。就是大成了。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出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出处是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世把王阳明称为“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他也被儒家称为儒家四圣之一: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

这句话是对阳明先生一生的高度概括。

阳明先生历经磨难, 龙场悟道,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同时,阳明先生也说,自己的学说是白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到此,那到底如何理解阳明先生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呢?

在龙场悟道之前,阳明先生致力于追求圣贤之路,佛道儒学均涉猎颇深,而格物致知之说更是亲身体验以验证,而在生命中最坎坷磨难的龙场,方悟透天理。

阳明先生的“道”,是成圣成贤之道

今人学习阳明心学,经常将其当作成功学、幸福学,而阳明先生的“道”,不是私利之道,不是私欲之道,不是小我之道,也不是谋求功名利禄之道,而是成就圣贤之道。如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所说,立志而圣则圣矣。

阳明先生认为,圣人之道,其关键即不是外界因素,同时也不因外界因素而失去。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之本体,都与圣贤的心的本体是相同的,心即道,道即天,良知即天理。人的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之心。凡人的心,被一些不明私欲所遮蔽,而圣人的心,则是人欲尽去而已。而凡人去一分私欲,即复一分天理,到至诚之时,即得圣人之心。

也许,我们认为自己不想做圣贤,只想衣食无忧,享受人生快乐,事实上,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取决于我们的赋予人生的意义。圣人之乐与凡人之乐,皆有其乐,曾国藩曾经有一句话,“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要么我们被私欲控制,要么我们控制私欲,背后就是我们朝向圣贤之乐,成就圣贤之事,还是选择私欲之乐,成就凡夫之事。

阳明先生尽管立功立德立言,阳明心学也通常会利于人们建功立业、成名成事,但是心学的核心,不是帮助我们获得权情功名,而是让我们跳出权情功名的操纵与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