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泥牛入海
2、【读音】 [ní niú rù hǎi]
3、【释义】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4、【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三脚驴儿跳上天;泥牛入海无踪迹。”
5、【例句】他这次投资等于~,肯定收不回来。
6、【近义词】石沉大海
从前有一个十分吝啬的富翁,他不仅盘算着怎么赚钱,还时刻想着怎么少花钱。这天他在亲戚家看到一座铜牛,十分喜欢,可他又不想花钱。
回到家之后,富翁还是很惦记那座铜牛,也想在自己家摆上一座,他便找来管家商议怎么办,商量来商量去,他决定做一座泥牛的雕像来冒充铜牛。
《祖堂集》共二十卷,为南唐时释静、释筠二位禅师所编,是重要的禅宗史料。
内容辑录过去七佛、初祖大迦叶至三十三祖慧能,及青原下八世雪峰义存之孙徒、南岳下七世临济义玄之孙徒,共二百五十余人。本集早于《景德传灯录》,为现存最早的综合禅宗史传,亦为后世诸灯史之所据。本集以史实立传,编录诸位禅师的机缘法语,是古代佛门公案之集成,并收录偈、颂、歌、行等禅文学,以及朝鲜禅宗的史料。
北宋以来,本书亡佚,现存为公元1912年于韩国伽耶山海印寺发现之版本。
在《祖堂集.卷六》记载了一段小故事,洞山良价禅问漳州龙山和尚:“和尚你是领悟了什么道理,所以能住在这座山里面?”龙山和尚回答:“我看见了两头泥做的牛互相争斗,跌入海中,直到如今全无消息。”佛家之中,以“泥牛”比喻人的思虑。一个人的内心在未开悟之前,想法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不只现在的想法和过去的想法矛盾,内在的想法和外在的想法矛盾,自己和其它人的想法也是充满了冲突和比较,就像两头牛在互相争斗,无法解脱,然而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水中,马上就会融化了;同样的,一个人如果悟得智慧,开悟见性,原本心中的固执和主观意识,也会马上消失无踪。洞山良价禅师问潭州龙山和尚如何开悟,但是开悟的方法和境界并不是文字或语言可以形容,所以龙山和尚用了“泥牛掉入海中,至今没有消息”的比喻,表示未开悟前,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别人都是对立的,互相不断争斗;开悟之后,这种内外在的对立与争斗就不再发生了。
因为有了智慧,能够超越种种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也就无从斗起。后来“泥牛入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一去不复返。
成语“泥牛入海”的出处,可见于洞山良价禅师和潭州龙山和尚的一段对话。
洞山良价禅师是唐代高僧,越州诸暨(今属浙江)人,俗家俞姓,生卒年代是公元807~869年,是中国佛教曹洞宗的开山鼻祖。
潭州龙山和尚又称隐山和尚,生卒年代不详,但也是唐代高僧。他遁入深山,且终身不问世事。他修行的地方在湖南潭州的龙山,因此后人便尊称他为“龙山和尚”。湖南潭州便是今之长沙。
据宋代释道原著《景德传灯录》卷八所记,洞山良价禅师问潭州龙山和尚:“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龙山答曰:“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两牛相斗的意思,是指其未得道时,自己前念与后念相矛盾,过去与现在相冲突,立场与外界相对立,观点和他人不一致。凡此种种相互对立的矛盾,总是在不断地进行战斗、较劲、挣扎和沟通或妥协,就像两头暴烈的蛮牛争斗不休。
此条成语的形成时间,一说是起始于北宋一个名字叫做白玉蟾的人。
其曾有诗云:
自从踏著涅槃门,一枕清风几万年。
弱水蓬莱虽有路,释迦弥勒正参禅。
谁将枯木岩前地,放出落花啼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