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须有和子虚乌有的意思,子午须有是成语吗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4 4 0

孟获反叛期间,魏国为什么不进攻汉中?

先来理一理蜀***物的时间表。

关羽是220年去世的,张飞是221年去世的,马超是222年病逝的,刘备是223年病逝的,孟获是在刘备去世的当年起兵造反,而诸葛亮南征则是在225的年年初。

诸葛亮没有立即南征,而是等了将近两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子午须有和子虚乌有的意思,子午须有是成语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刘备去世后,举国服丧,不宜对外动兵;

2、蜀汉由于夷陵大败,元气大伤,需要时间恢复;

3、新主刘禅刚即位,主少国疑,诸葛亮需要稳定国内局势。

子午须有和子虚乌有的意思,子午须有是成语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诸葛亮在这两年中做了不少事,首先是在战略上确定国策:东联孙权,北抗曹魏,南抚南中。诸葛亮先是与东吴交好议和,弥补刘备时期的裂痕,稳定蜀汉的东部边境;对于与曹魏交界的汉中***取守势,对于南方的叛乱***用安抚手段,然后在办内发展经济,招兵买兵,训练士卒,为南征作准备。

事实上蜀汉南部的叛乱不仅仅是孟获叛乱,刘备去世后,首先是汉嘉郡太守黄元叛乱,被杨洪派兵平定。之后就是益州郡的汉族豪强雍闿,趁蜀国在夷陵新败、刘备病逝以及黄元叛乱的混乱时机,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夷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叛乱,不止孟获一个人,还有不少汉族豪强参与。

历史的发展往往非常微妙,任何一个重大决策都推动历史车轮向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在夷陵之战后,刘备去世,蜀国南方大规模叛乱接踵而至。

子午须有和子虚乌有的意思,子午须有是成语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南方叛乱的范围很大,包括现在的云南、贵州以及四川的部分土地。首先是益州郡酋豪雍闿起兵,杀死蜀汉任命的太守正昂,投降吴国交趾太守士燮。蜀汉***又任命张裔为新的益州郡太守,刚刚上任,***还没坐暖,被雍闿反戈一击,竟成为阶下之囚,被捆绑着送往吴都。

面对叛军的嚣张气焰,蜀军只有招架之功,毫无反击之力。雍闿指使同乡孟获煽动各地蛮夷造反,滇、黔一带自古以来少数民族众多,汉代时称之为西南夷。从两汉历史来看,西南夷对汉***时而归附,时而背叛,反复无常。刘备死后,西南夷更加轻视蜀汉***,在孟获的鼓动下,纷纷扯起叛乱的旗帜。

倘若魏国乘虚而入,大举南下,蜀汉***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魏国并没有用兵于蜀汉,而是用兵于东吴。

在夷陵之战时,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向曹魏***称臣,在稳住曹丕的同时,一举击破蜀军,大败刘备,解除危险。夷陵之战后,孙权与曹魏撕破脸皮,所谓“称臣”便成为忽悠。曹丕大怒,遂大举南征。然而,孙权长江天险为依托,顶住魏军三路进攻,显示出自己足以与魏、蜀鼎立的实力。

不久后,吴国正式宣布,彻底与魏国决裂,并与蜀国实现外交正常化。曹丕心里更是窝火,打算教训一下孙权,便下令全军总动员,做好第二次南征准备。

魏文帝曹丕犯了一个很大错误,他本应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被打得***残废的蜀国,而是不是吴国。只要攻下川蜀,便可以从北面、西面两线同时大举进攻东吴。然而,曹丕因为被孙权戏弄,面子拉不下来,发誓要把孙权整死。这就给了蜀汉有喘息之机。

很快,曹丕又发动第二次南征,仍然无功而返。

曹魏不是不想进攻蜀国,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史料记载孟获反叛的时间是公元225年,这个时间蜀国内忧外患。那么为什么这个时候魏国为什么没有趁机一举攻下蜀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时间魏国到底在干什么就能得出答案。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次年孙权向曹魏称臣,被曹丕封为吴王,吴国成为曹魏的藩属,但是不久复叛。此后222-223年、224年和225年曹魏三次入侵敌国东吴,与东吴拉开了数年的拉锯战,最终曹丕第三次攻吴不听蒋济之言,遇上河水结冰,被孙军打败。

却说225年诸葛亮,为了稳定大后方,七擒七纵孟获。这个时候曹魏不是不想进攻蜀国,而是战线太长,西线汉中又固若金汤,所以只能在***取防御。并且曹魏东线战事又败,魏军士气低下。

而且自蜀汉217年取汉中后,已过八年之久,这八年间,汉中已经被魏延在关中通往汉中的要隘修筑营寨,屯兵据守。而且汉中由于秦岭山势险峻,因此曹军的行军路线比较固定,基本只能沿着既有的几条道路进军。如果蜀汉封锁曹魏的进军通道,曹魏难以迂回,攻关不克,就不得不退军。

权衡之下,曹丕还是选择了进攻反叛的东吴。并且次年曹丕就去世了,当时曹魏内部政治环境也不容乐观。

这个要感谢孙权,孟获反叛发生在公元225年,而公元222年—公元225年期间魏国先后三次伐吴,东北方向则和鲜卑轲比能交战,根本没有精力再进攻蜀汉。

史料方面关于这次反叛和平叛记录的其实并不多,以至于后世对“七擒孟获”之事也甚是存疑,现在有部分学者甚至认为孟获此人并不存在。但可以确定的是,公元225年蜀汉南中地区的确发生了叛乱,而诸葛亮也的确亲自率兵前去平叛了。

根据《汉晋春秋》记载,刘备去世之后不久,雍闿、孟获等人便在南中地区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而《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加上其他史料的记载,可以确定的是,孟获等人的反叛应该发生在公元224年末至公元225年初这段时间。而诸葛亮则在建兴三年(225)三月左右亲自率兵前去平叛,到秋天(十月左右),南中叛乱被平定。

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以为关于复仇的名义率大军讨伐东吴,孙权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为了防止魏国趁机夹击,便主动向魏国称臣。曹丕自然不会轻易相信,要求孙权“拿出诚意来”,也就是要吴国太子入魏做人质,却被孙权拒绝了。

曹丕心想“就知道你没诚意”,随即于黄初三年(222年),趁着蜀汉和东吴交战之际兵分三路伐吴,一路以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张露营地出洞口(今安徽和县江边);一路以大将军曹仁出濡须(今安徽巢县南);第三路以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围南郡(今湖北公安)。孙权则派建威将军吕范督五军,以水军拒曹休,以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南郡,以裨将军朱桓守濡须拒曹仁。魏军围攻江陵好几个月,没有成功,且魏军中开始流行疫病,江水上涨,曹丕率军撤退。

事实上,曹魏这次显然是想配合蜀汉打残甚至灭掉东吴的,只是实在没想到刘备败的那么快、那么惨。

夷陵之战后,蜀吴实力大打折扣,特别是蜀国。但是蜀道难,蜀国占有地利,因此曹魏将第一个要征服的对手选择吴国,在曹魏眼里,蜀国能自保都不错了,灭了吴后,取蜀国就是探囊取物。


三国演义中的五路人马围攻蜀国让诸葛亮轻易化解了,但是这是莫须有的事情。以当时的通信全靠马来跑,如何联系到五路人马呢?如何统一协调行动?所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在夷陵之战后,刘备在永安还有2万人马,吴国不敢战线拖得太长,一旦魏国乘机偷袭吴国后方,后果不敢想象,而刘备这人能征善战留在永安不走,孙权自己都有些害怕,这时候如果蜀国和曹魏联合,很有可能就给孙权致命一击,因此这时候的孙权是主动向刘备求和停战!


第二就是曹魏,为什么不乘着蜀汉病恹恹的时候灭了蜀?灭不了蜀夺得汉中这个蜀汉门户也不错啊!其实这时候在曹魏的眼里吴国这块蛋糕更好拿,在夷陵之战后,曹魏是一直是隔几年就讨伐一次孙权,蜀国的路不好走,很多路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刘备进蜀那是刘璋自己请进入的,曹魏自然不敢去冒险,汉中这个地方同样不好打,如果好打诸葛亮北伐就直接听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了,直接攻击长安了,何必走岐山!

还有后来的诸葛亮北伐,除了第一次被马谡坑了外,其他几次都是粮食不够了,不得不退回来,诸葛亮退回去那是因为蜀是自己主场,退回去没问题,曹魏退回去就有点难了,随便在哪个道上安排点精兵就够喝一壶了,不敢轻易冒进!即使凭实力拿下汉中,也可以想像这个地方将长期是曹魏与蜀汉争夺的要地,这在曹操第一次拿下汉中后曹魏得出的教训,刘备可是用了半个荆州换出兵汉中的机会啊,这个地方对蜀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布兵在汉中防守,随时还要派兵支援这对曹魏进攻孙权的策略是一大损失,因此曹魏一直都没有动过进攻四川的主义,直到三国后期没有了诸葛亮的蜀国实在太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