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商隐是一个性格乖僻的人,他不大愿意和朋友们应酬,聚会时总是低着头喝闷酒,喝多了会失态大哭。平时又喜欢去办丧事的人家帮忙,逢到清明,更是去坟场看别人祭奠伤心流泪。有一次,他看见一个老妇人拿了把竹拑去除烛芯,那段残烛滴得不成样子,只听得老妇人呜呜地哭着说:蜡烛啊,你的泪滴完了,干凝在那儿 ,可我的泪水是哭不完干不了的……。李毕竟是个真正的诗人,登时一句升口:
蜡烛成灰泪流完。回家写在纸上,看看欠雅,遂改了三个字,写成“蜡炬成灰泪始干”。再看看,这句象对句,应该想个出句,想了一会竟然枯肠无有只得作罢,后来路过那家,又看见那位老妇人已经脱了丧服,换了身精悍的青布小襖在门口的竹匾里布排桑叶,那些滚圆胖嫩的蚕宝宝好像将要完成蠕虫的生命旅程,毕竟诗人睹物咏情,张口吟出:春蚕到死吐尽丝,回家边写边改成“春蚕到死丝方尽”,与前日的那句正好湊成一联。毕竟天生是个诗人,后凑成一首七律,传扬天下,乃成哀悼诗中之千古绝唱。
☞雅室雕龙为您解难答疑,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爱好者,对旧体诗还是有一定的认知的。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无题》诗,书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这两句诗也可能是写别后相思之苦,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春蚕到死丝方尽”借用南朝乐府诗《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的诗意,这里的‘丝’和思念的‘思’谐音”。“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用“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和“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思君如夜烛》)的诗意,“蜡烛燃泪”是在比喻“相思之痛的煎熬”。
源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干”。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具体如下:
本体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聚离依依在眼前,相见很难,离别更难,内心的感受好比暮春里不给力的东风,眼睁睁看着百花凋零;想那思念如同春蚕吐丝至死方休;情感又似蜡烛点燃、烛泪流净才会烟灭。晨起镜前见祥云般的鬓角改变了形色,令人想起夜里悲愁哀叹时冰冷的白月光。这一去到蓬山道路艰险,拜托翱翔天空、情意恳切深厚的青鸟儿替我帮你探看。
重点
此为离别诗,《无题》意在一题多义。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成为后世为理想奋斗之人喜爱的座右铭;也有人把它作为老师爱生如子、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聪明的你有其他的理解和阐释吗?
配图
笔友这个问题问的好,我是你们的小谭老师,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我想各位笔友,对这两句诗都比较熟悉吧,他呢,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写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静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勘。
话说:这首诗是在李商隐十五六岁的时候。家人把他送到玉阳山学道。然后呢,在这其中与玉阳山宁都观的女士宋华阳相识相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爱情,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吧。
大致的意思是:见面的机会真难得,分别时更难舍难分。这暮春的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节俭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梳妆打扮。他担心丰顺如云的并发改变颜色,青春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住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及。希望能有青鸟一样的使者,为我去看看情人。
这首诗里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虽然在诗中,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以至死不渝,九死不悔的爱情追求,让我们比较羡慕。
他表现追求是无望的,却又不计希望之有无,也无怨无悔。
总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不单单可以表示爱情,还可以表示老师的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精神
这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还望各位朋友多多指正。
【我是你们的小谭老师,你若提问,我必用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