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不护细行是怎么回事,王昌龄不向恶势力屈服

tamoadmin 成语推荐 2024-07-06 10 0

王昌龄为什么被贬江宁?

唐玄宗***二十五年(737)丁丑,在汜水县尉任上,王昌龄四十七岁。因对张九龄被罢相表示同情,“得罪”李林甫等当朝权贵,遭贬岭南。王昌龄四十九岁,获朝廷大赦。由岭南北返长安。

王昌龄五十岁。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王昌龄五十二岁。王昌龄由江宁来到长安。王昌龄五十四岁。冬,王昌龄离长安返江宁。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王昌龄五十八岁。春,以“不护细行”之罪,从江宁丞任被谪龙标(今黔城)尉。王昌龄五十九岁秋到龙标。

王昌龄不护细行是怎么回事,王昌龄不向恶势力屈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昌龄六十六岁。王昌龄离开龙标,道经安徽毫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公元737年,四十七岁的王昌龄因同情张九龄,得罪当朝权贵,被贬岭南。公元739年获朝廷大赦,由岭南北返长安。公元740年,离京赴江宁丞任。

王昌龄一生位卑而才高。他由岭南返回后,第二年赴江宁就任,不能断定这次是否为被贬,因为当时岭南是最落后的。

王昌龄不护细行是怎么回事,王昌龄不向恶势力屈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旧唐书》记载,他“不护细行,屡见顺斥”。可见仕途不顺倒是真的。

李白送王昌龄的诗里,为什么写的是“闻道龙标过五溪”?而不是“闻道昌龄过五溪”?

李白送王昌龄的诗里,为什么写的是闻道龙标过五溪?而不是闻道昌龄过五溪

这个问题实在难为在下了。李白当时写诗怎么想的,恐怕无人知晓,也无从知晓。

王昌龄不护细行是怎么回事,王昌龄不向恶势力屈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下斗胆做一下揣测,为什么李白用“闻道龙标过五溪”而不用“闻道昌龄过五溪”呢?真实原因可能是:

表情达意的需要。

看诗的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随君一作:随风)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在这句“闻道龙标过五溪”诗句里的“龙标”二字是地名,而不是王昌龄的名讳或字之类的。那李白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首诗送与王昌龄?俩人是什么关系,交情如何?此诗当时是怎样的一个背景下写的呢?这些问题,就让寒柏陇卧子为大家细细解答一下。

【一】王昌龄其人其事

王昌龄(公元约690—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唐玄宗***十五年(727年)考中进士及第,官为补秘书郎。***二十二年又中宏词科,授官汜水尉,迁到江宁丞。晚年的时候晚节不修,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任龙标尉。后打算告老还乡,经过毫州(今安徽省毫县),为刺史闾丘晓所***。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风格雄浑、豪迈,他写的七绝被人们誉为“神品”。描写唐代边疆将士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是王昌龄最佳的作品,尤其以写边塞、闺怨、移情者为世人所传诵。在***、天宝年间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著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中第四首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些诗句,都很好的描写了唐朝将士在边塞大漠保卫边境,战士在万里之外戍边布防的情景,和坚决不让敌人越过边境滋扰侵掠豪迈的气魄。

【二】此诗内容简析和背景介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湖南黔阳,李白时代是非常偏僻的地方差不多算是流放了。古人喜欢用地名或者职位代表一个人,这里用龙标就是用地名代表一个人。除了表达对王昌龄去偏僻地方的关切之情,龙标也比“昌龄”二字押韵

李白《寄王昌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释义:

看着送葬亡灵的白衣人扬起一把把纸钱飘落满地,和那孝子们的哀哭,我才知道,被送走的人是我的好友王昌龄。

他是在途径五溪去龙标任职时,被奸人***。

遥望天上的明月,我起皱眉头,天理何在?

李白送王昌龄的诗“闻道龙标过五溪”,为什么不用昌龄,因为很多人没弄懂这句诗的意思,龙标是地名,不是指人!

这首诗来自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题目看李白说了写诗的目的,听闻好友贬官至龙标,很是惊讶,但时隔已久,无法亲自相送,只好遥寄一诗以表对好友遭遇的同情和对好友的慰问。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里要重点强调“五溪”,不是五道河流,而是地名,今天湘西、黔东一带,呼应全诗中“龙标”、“夜郎”,都是在指偏远地区,强调李白对好友贬官到龙标的担忧之情。

把五溪搞错了,诗句也完全走入了歧路。闻道龙标过五溪,译为:听说昌龄要经过五道河流,这合适吗?这句话应该译为:听说(您)贬官到比五溪更远的龙标。

结合《新唐书》说王昌龄贬官的原因是“不护细行”,即行为有失检点,当时影响较大,因此被贬至龙标,而李白得知消息时,已是次年杨花落时,为此事遗憾的李白于是写了此诗以表关心和担忧之情。

整首诗翻译如下。

杨花飘零殆尽,子规凄鸣,听说(您)贬职到比五溪更远的龙标,我只好将担忧和关切寄给明月,让它照着你踯躅的身影直到夜郎西

诗外的意境如下。

似花非花的扬花已飘零殆尽,只有子规在凄鸣着“不如归去”,这种凄厉是否能唤醒人们对当初杨花飘落的惋惜之情?那时杨花如雪,***流连不去;如今花落,却遭人嫌弃。花尽春去,惹我淡淡忧伤。

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城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军,

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汉代右北平郡所在,李广将军曾在此戍守。凶奴人称汉朝的李广为飞将军,对他的英勇善战有所忌弹,有他在不敢轻意冒犯。

戍边的战士们希望有向李广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守卫边疆,那样就保管敌人不敢过阴山来侵犯。

任何团体要有一个灵魂所在,有一个敢于亮剑的中坚力量做支撑……

要不然就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成为一盘散沙。

王昌龄的边塞诗闻名遐迩,尤其是七绝。

《出塞》有两首,今选其—赏析之。全诗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阳山。这是—首乐府诗,是要入谱传唱的。唐代教坊歌此诗颇有记载,甚至还流传着三王斗诗的故事。

此诗语言浅白,无须过多解释。倒是首句耐人寻味:明月.关两词是乐府常用词,屡见不鲜。然而独王昌龄在其间加上了秦.汉二个时间限定词,从千年前.万里外下笔。这就使读者将明月下的边关与秦时筑关.汉时守关之战自然的联系起来。这样,接下来的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人,而是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共同的悲剧。希望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就成了他们共同的愿望。可见秦.汉二字之妙用,两个平凡的字.—句看似平凡的句子,却形成了高皍的声调.雄浑的气势,七字而统摄全篇,成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出塞》之美,就在于诗人把似乎最平凡的字用在了最贴切的地方。这—点是最值得我们深研学习的。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其作品《出塞(其一)》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豪迈俊逸,慷慨激昂,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风骨凛然,被世人称作为边塞诗中的极品。

首次把王昌龄的《出塞(其一)》推上唐诗七绝“压卷之作”位子上的,是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从而引发明代“七绝压卷”之争论,后七子另一位领袖王世贞认可赞成李攀龙的说法。《唐诗绝句类选》将这首诗推为唐诗第一。但也有不少评论家反驳此观点,如明代胡震亨等批评此诗起调高后劲不足。理由:绝句贵在含蓄,贵在百转千回,贵在余味悠长,而此诗有浅露直白之嫌。这种说法也有点道理。

我个人认为此诗气韵生动,意态雄健,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了明代后七子心中的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起句震撼人心,七个字勾勒出一幅苍凉雄壮的画面,一轮明月孤寂地照亮荒芜的关塞。“万里长征人未还”,意绪转悲,辽阔深沉的时空意识和生命意识在寂寥冷僻的背景中升腾而起,隐隐透出征人镇守边疆渴望回家的哀伤,这哀怨是千千万万个背井离乡抵死未归的戍卒凝成的血泪。“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深谙绝句起承转合之法,笔锋急转,由写客观事物转向评论,语气与情绪产生波动变化,由前两句隐含的哀怨转为卓然奋起,大开大合,抒情与议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良将的向往和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同时暗讽了朝廷用人不当和边将的***无能。虽有直白之嫌,但仍不失豪迈俊逸,慷慨激昂,意境深远,被明代后七子评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当之无愧。

附原作: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最擅长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的称号。在圣手的所有七绝中,最能体现他的风格和水平的,就是这首《出塞》。《出塞》最受后世人推崇,明人李攀龙和杨慎都推举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但凡一首诗能盖过其它的诗,成为第一,无非就是要看它的气势和格调。

我们看一下《出塞》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冠军的:

一、雄

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写边关的景,一轮明月照在一座雄关之上。这个景中有一个最广袤的空间和一个最辽阔的时间。

边塞诗往往都有广袤的空间背景,比如我们熟悉的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具有广袤空间背景的雄伟画面,还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昌龄(690--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别名:王少伯、王龙标、王江宁。唐朝著名的诗人,尤其以边塞诗著名。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等交厚。以七绝诗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美誉。在安史之乱中被刺史闾丘晓所害。现存诗词一百七十余首。代表作《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长信宫词》等。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反映了边关将士的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盼望有英勇的将帅统领,保卫国家。《出塞》也是古乐府曲名,内容大多数是反映边塞的生活。

这首诗,语言精练,意味渾厚。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秦、汉、关、月这四个字互文见义,交叉使用。不能理解明月只有秦时才有,关塞是汉时修筑的。诗词中的第一句生动地描写了边塞月夜景色,第二句高度的概括了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生活。诗中的第三、四句书写了诗词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心中所感,如果朝廷任用有永有谋的将军,带领将士英勇作战,边塞的胡人哪敢轻举妄动。

这是一首边塞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这首歌与《边塞》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