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全诗注解,绝句夏元鼎古诗的翻译注释

tamoadmin 成语文化 2024-07-23 12 0

为什么道德经不纳入教科书?

最好不要纳入教科书做教材。

理由如下:

1.《道德经》太深奥,哲理性,辨证谁,太强不适合中小字生读。

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全诗注解,绝句夏元鼎古诗的翻译注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一当纳入教材,就会出现标准答案,这就把《道德经》读成死书了。宋朝的理学专家朱熹,按照他发明的理学原理,重新注解了一次《四书五经》,宋朝***没有***纳他的意见建议。

元朝不用科举制度。

到了明朝,朱元璋当了皇帝,要找一个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结果,他认为朱熹就是他们朱家的圣人,把朱熹抬上圣人宝座,把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标准答案必须是朱熹注解的,其他人注解的答案一律为错。结果,明清的科举考试就僵死了,大家写作的格式,答案都被框死,最后,科举考试的学生只会写八股文章。

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全诗注解,绝句夏元鼎古诗的翻译注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点创造性都没有,导致明清的文化人毫无创造性。

***在《整顿我们的作风》的文章中专门写文章批评八股文,叫党八股。

因为老子《道德经》的宗旨,虽然是主张以“道”为立世处世的核心价值观,及为治世的模式。但由于十分难懂难以解读清楚,所以才不能纳入教科书。

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全诗注解,绝句夏元鼎古诗的翻译注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其“复归其根”与“复守其母”及“贵食母”等等哲理命题,都是认为人类社会只有“唯道是从”以道无为法治的模式与民立契治天下而不违之,就能够“道者同于道”地促使社会自正自化得向前发展与进步。

所以老子曰:“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与“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及“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以及“故有德司契”与“我无为而民自化。”

总而言之,老子《道德经》就是一本治国的宝典。但因没人能读懂并採纳,所以老子叹息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不是所有好东西都可以进入教科书的,能否进入教科书,一是要有思想性,二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三是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无太多歧义。

这三个条件,显然道德经不完全具备。

我曾经解读关于天干地支与道德经之间的联系这些内容,结果我发到一个群里,很多人认为我在讲封建迷信。其中有一个人说我是80后,已经不信这个了,老一辈的才信。你现在讲这个在我看来就是迷信。

如果道德经引入教材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争议呢?虽然道德经早于道教,道家与道教也完全不同,但是很多人一提到道德经第一个反应就是道教。

无心觉得很多人可能连道教与道家的区别未必能搞得清,可能认为是一样的。

这些观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需要从长记忆,等大家对传统文化方面的课开始补了,补上一点了,估计道德经可能会出现在选读课文之中。

为什么不出现在教科书中呢?因为道德经相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难懂,他们很难明白道德经的含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第一章,对于这一章连断句都有好几种。除了上面的断句还可以断成:道可,道非,常道,也有人断成道,可道,非常道。等等。

不是的……因为道德经不置可否,无从检验……不可言传……反正我觉得自己越缺乏的东西反而越别反复盼着,叠加失望自寻烦恼。命运里有的,自然而然会发生,许多是外来,自我范围里是不能够求解或掌握的……自我越缺乏的反而越别想,依然没有,只是自我空为难,不但心里难受,结果还是没有……不得不承认,常常是:心里渴望的求不到,不作追求反而发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