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复如是下一句,亦复如是下一句怎么说

tamoadmin 成语文化 2024-07-26 5 0

如何理解《心经》里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蕴是指物质世界,也就是人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的碰触触觉和思想意识所感知的世界,这些感知是有错觉的,这些感知是不全面的,这些感知,都是需要种种条件而产生的,如果不具备条件,就不会产生印象。比如眼睛看到一个景象,需要有照明光线,需要光线与眼球接触,看到景象这个人,对这个景象有认知。而这些条件,都是变量,都是不确定的。比如昏暗还是明亮,是白色光还是单色光。产生的景象也就是色相,是不同的。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五蕴中的受蕴,是指人的感受,大略分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些感受,也如色相一样,需要不同条件产生不同效果,比如身体受伤疼痛是苦受,打了麻药就可以感受不到疼痛或者减少疼痛。所以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蕴、行蕴、识蕴,都是这样。

谢谢邀约。

观自在菩萨,行深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于是,就对舍利弗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

亦复如是下一句,亦复如是下一句怎么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先来理清其中一些词语要义,“蕴”者积集、类别的意思。佛教将包括个人心身与心身环境的一切物质与精神分为五种“集聚”,故称“五蕴”。五蕴即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肉体或物质,其意即为物质或肉体的积集;受是领纳义,即肉体对境之感受与精神之知觉等的感受作用;想是对于已受境界,进而分别想象,即对外境而在心中想象事物种种相貌形状之作用;行是迁流造作之义,前灭后生,念念不停,所以叫做行,即意志与心之作用;识是了别义,了别和识知所缘所对的事物。五蕴皆空意思是说无论物质现象(色)或精神现象(受想行识)均属因缘所生,无固定不变之自性,唯有***名,而无实体。

五蕴皆空,因缘起而性空一一“色不异空”;依性空而缘起一一“空不异色”;缘起无自性当体即空一一“色即是空”;性空为缘起所依即是缘起之本体一一“空即是色”。所以这样来理解世间存在的色,本来就与空不是异质的,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事物形式没有什么不同,那么,物质的本体就是空,空的现象就是物质,人的受想行识也应该看作是这种“色”与“空”的统一。也就是说五蕴与空不异,而且相即,色空不二也。

舍利子,问佛而得《心经》,这是佛与***之间的对话。

亦复如是下一句,亦复如是下一句怎么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句话说的是五蕴中的“色”。

然后说“受、想、行、识”这四蕴也同样的啊。

亦复如是下一句,亦复如是下一句怎么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至于,我本人的理解那就只能说出来仅供参考了:

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你如果故意去想着放空它们,那就不算是观自在。

什么是空?心中有就不是空,心中有空的想法亦不是空。

来即来,去即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去故意去生,不去故意消灭。心不动,随缘即可。

来不迎合,去不挽留。

比如:入静,各种思绪万千,此起彼伏,一心入静,却不得入静。

人生似鸟同林宿出自?

《增广贤文》是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中心思想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从广义上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领会到***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