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吊子由来,半吊子的由来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04-09 14 0

“半吊子”的女人的含义是什么?

通常指:

  1、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

  2、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

半吊子由来,半吊子的由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做事不认真、有始无终的人

  4、通常指说话无边际、太离谱,或说话不分老少场合的人。

  来历:

半吊子由来,半吊子的由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种诙谐的称谓与古钱币有关。古钱币外园中间有方孔,曰“孔方兄”。古人为了便于数钱、付钱和携带方便,就用绳子从孔中把钱串起来,一千枚为一贯,后来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称一吊。一千枚钱称一吊,一枚钱又称一个子,那么五百钱就是半吊子,用半吊不够一吊的数,比喻心眼不够数。

  “半吊子”就是“二百五”是指二百五十文大钱。从以上分析来看,猜测“二百五”一词很可能产生于晚清民初。至于“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声腔剧种,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由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1926年改称楚剧。楚剧有一出传统小戏就叫《半吊子卖鞋》,是搬演一个绰号“半吊子”的鞋匠腊月三十卖鞋过年的故事。说明那时就有“半吊子”一说。

半吊子由来,半吊子的由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龚自珍的儿子被称为龚半伦?他身上有哪些荒唐事?

龚自珍是清朝的一位大思想家、大文学家,相当有才华,我们所熟知的那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这位写的。龚自珍有才,他的儿子龚橙也继承了父亲的才华。

恃才傲物,看不上曾国藩的提点

龚自珍虽然对儿子的教导很用心,但是龚橙却经常把老父龚自珍的教导当作耳旁风,不理不睬,当父亲病逝后,无人管教,更是恃才傲物。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就喜欢人才,了解到龚橙有些才华,于是就摆了桌酒席,有意提点他。酒席上就把这话说得很明白了,但是龚橙却有看不上眼,直言道:

“公试思之,仆岂能居公下者?休矣!无多言。今夕只可谈风月,请勿及他事。”

纨绔子弟作风

龚橙或许是因为以前老父的教导过于严厉,因而对其父有些怨恨,每次在读父亲龚自珍的著作时,有些语句不太适当时,就会一边骂爹,一边敲打其父龚自珍的牌位。并且,龚橙相当爱喝酒,在上海时,觉得当地的酒不好喝,就花大价钱从杭州买酒运来美酒。

龚自珍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图强的先驱者,面对满清的腐朽统治,他主张革除弊政,***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与龚自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儿子龚半伦,父子俩一个爱国,一个卖国,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

首先,龚半伦这个称号是他的自称,而不是被称。在讲究***纲常的封建社会,龚橙可以说是一个另类。所谓“半伦”者,是言其无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爱一个小妾,五伦去了四伦半,故曰半伦。从其晚年自号半伦,可以看得出来其人天性解放,不遵循情礼法度,风流自喜,目中无人。

龚自珍早逝之后,性格孤僻,寡言少语的龚半伦,晚年流寓江表,穷困潦倒,却依然恃才傲物,挥霍放诞,和往日没什么两样。靠一些欣赏其才华的富商大贾接济过活,及至无人接济的时候就沦落到卖父亲的藏书字画为生。就算是到了如此的地步,还是潇洒的过着狎妓放舟、诗酒风流的生活。

虽然和妻子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但是龚半伦却从来不和她见面,也不通音信,就是两个儿子隔三差五的去看他也是遭到他的一通训斥。就是一奶同胞的亲弟弟,他也是多年的老死不相往来,形同陌路。可以说是完全的摒弃了亲情,活在一个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

还有一说是龚孝拱给英国人巴夏礼做幕僚时,曾引导英法联***烧圆明园。做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带路党,卖国贼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小史以为:给英法联军带路完全只能说是诬蔑和信口雌黄,他早年迫于生活困窘在他人的介绍下投靠了英国人,在英国人帐下当幕僚,也确实出于无奈,但并没有为英法联军做过坏事,另外也没有真实可靠的史料可以证明龚橙给英法联军带过路。

龚自珍的儿子是谁?龚半伦,名橙,字孝棋,又名孝拱,是龚自珍的儿子,半伦是他晚年的号,因被载引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将他骂作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中国人讲究“五伦”,可这位龚大公子除了自己的小老婆,别的通通不爱,故自号“半伦”,真是“坦诚”得让人佩服。

  龚半伦虽放荡不羁,可并非不学无术之徒,相反他自幼聪颖,“藏书极富,甲于江浙,多四库中未收之书”,少时即“沉酣其中”。 龚半伦虽家学渊源,又有严父亲授,却生性狂傲、喜空谈,世称狂士。为此,龚自珍曾多次劝勉儿子要踏实做学问。

  可惜,龚半伦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后来他流落到上海,依然放荡不羁,挥霍狎妓,如果仅仅做一名“狂士”,倒也罢了,偏偏这位龚公子在走投无路之际投靠了英国公使威妥玛。龚半伦流利的英语,让这位公使大为惊叹,威氏对他极为赏识,给了他很高的待遇,行动有护卫跟从,月致万金。

  包括公使本人在内,上上下下都恭敬地称他为龚先生,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龚半伦为洋人效力的日子终于来到了。据《清朝野史大观》、《圆明园残毁考》等载: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龚半伦随英舰北上来到北京后,将辫发盘到头顶,戴洋人帽,穿白色西装,出入洋兵营盘,狐***虎威,好不得意。

  随后,他将联军引进圆明园,并抢先一步单骑直入,取珍宝重器以归,***横财,然后,就有了那场震惊中外的大火……这场大火燃烧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还烧得所有的中国人心痛,也让世界上所有有良知的人心痛。

  与龚半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父亲龚自珍,父子俩一个爱国,一个卖国,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清人赵翼说,名父之子多败德,这虽然不是必然规律,但名父不幸而有逆子,按照“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龚自珍自然也难辞其咎。

  与几乎所有卖国贼一样,这位“杰出的强盗”最后也没能逃脱上天的惩罚,史载,龚半伦晚年生活极为潦倒,靠典当家私过活,最后因精神失常发狂而死。看来,即使是自称“半伦”的人,也仍然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