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轨书同文,秦朝车同轨书同文

tamoadmin 日常成语 2024-08-07 3 0

为什么秦始皇做到“书同文”,“车同轨”,却不做到“语同音”?

“语同音”谈何容易,要知道,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与口语。而且,主要是因为。声音是先天产生的,又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所以不是人力可以短时间内控制的。像现在普通话推广都极为困难,莫说2000多年前的秦帝国了。

秦始皇之所以能做到书同文,车同轨,是因为车与文是后天产生的,也是有形的,并可以管理的事物,所以可通过国家强力进行统一,时间短见效快。

其实,书同文,车同轨,已经非常难了,毕竟当时六国也只是刚刚被灭的。并且,车同轨,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中: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所以,车同轨,并不是嬴政的发明,还有李斯,呂不韦,和早期改革家商鞅等众被害死的知识分子。但作为一种制度的真正落实,秦始皇也可谓是功不可没

同轨书同文,秦朝车同轨书同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说,秦朝实行的愚民政策,民众大多不识字,要想实现语同音,就要帮助民众识文断字,与秦朝的国策原则相违背,所以秦朝时期,即使有能力,也不会真的实行语同音。

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口音自古以来就是无法统一的,因为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口音,加上古代大量的移民,更是没办法是口音统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方言众多,而且同一种方言体系下面,有分成众多支派的原因。

我们现在大力推广的普通话,还要保留地方方言,没有地方方言,就没有各地不同的文化。所以,汉字是维系我们民族统一的基础,读音可以多样化。

同轨书同文,秦朝车同轨书同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统一规范的文字是治理国家的需要。而要求发音相同在那个时代对治国理政的意义就小得多了。

39岁的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机构,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也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很重要的贡献就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在秦统一之前,列国的文字很不统一,即使使用了一样的文字,但是写法五花八门。尽管有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器、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器物中有大量民间文字,这些文字差异很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文字的乱象严重阻碍了政策法令的推行,影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文字改革势在必行、不改不行。于是,他下令李斯等人从事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

同轨书同文,秦朝车同轨书同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收其它地方文字简洁的笔画,创造出形体匀圆齐整、笔划简略的新文字,人们称之为“秦篆”“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

和统一文字不同,秦始皇统一语音的现实意义不大。那时候,各地方的语音系统已经相 对成熟,粤语、吴语、湘语、齐楚语音等等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有了统一的文字,发音不同并不重要,秦始皇没有必要用北方语音作为统一文字后的发音基础。

“十里乡俗各不同,十里乡音各相异”,广东人听不懂陕西口音,黑龙江人听不懂客家软语实在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普通话,也有“百里不同音”的情况。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哦!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乡音难改!

书写、车轨甚至礼节等外在的东西,帝国统一后都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强行统一起来,这么做是为了方便国家的管理。但是同口音就不同了!

事实上,天下百姓的嘴是最难管!要知道在古代,通讯是很不发达的。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内部,各个郡县之间的人员交流都有限的。那时候的人口流动很稀少,如果不是朝廷的调遣,很多人从出生到死都未曾离开过自己的村子。因此,即便是同一个县内部,由于生活习惯的千差万别,都会产生不同的口音。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多山的地区,组群之间就更为封闭。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此外,当时的条件是无法普及教育的,因此百姓大部分都是文盲。所以,强行推行同文,只需要让那些为数不多的文人执行就好了。但如果要实现同口音,就相当于今天的推行普通话。这在当时来说,是很不现实的。

因此,口音自古以来就是无法统一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方言众多,而且同一种方言体系下面,有分成众多支派的原因。

而对于秦始皇来说,要实现帝国的完全统一,达到有效统治各郡的目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其实就已经足够了。没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改变人们的口音,。

因为车与文是后天产生的,可以通过国家强力进行统一,时间短见效快;声音则是先天产生的,不是人力可以短时间内控制的。人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统一语音,也可以用几十代人来统一语音,但是难度太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

秦始皇雄才大略,在统一华夏后积极的盘整了华夏文明:统一了度量衡;构建了全国交通网、水利网;修建了万里长城;对思想文化进行了统一。但是秦始皇就没有想去统一语音,因为与天斗是必败无疑的事。言不及文,文不达意,在意、文、言三者中,秦始皇统一了两个高阶的意和文,最基础的言不作统一!

西方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人类的语言是一样的。因此人类发展极快,最终威胁到了上帝的地位,于是上帝发滔天巨浪毁灭了语言统一的人类。上帝再次造人时,就让各个地方的人语言不一样,让他们无法彼此畅快交流,彼此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隔阂,这样人类内斗就多,发展就慢,难以再次威胁到上帝!

今天的人确实很难理解“车同轨”的确切含义。

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制钉有铁钉的“花轱辘”。又窄又硬,没有弹性。古代的公路,除了有些城镇内有石板路外,最好的就是砂石路,一般都是土路。经车轮碾压,会出现与轮距等宽的沟。雨天更是严重,沟会很深,叫做“辙”。天晴后,太阳一晒,辙沟变得很硬。后面的车只能跟着前面的车,在辙中行走。叫“入辙”。如果车的轮距宽窄不一,就没法准确入辙。这样的车根本就没法行驶。

春秋战国时,各国的语言、文字、度量衡、车轮距都不一样。车辆行驶在它国的道路上,会非常因难。因此,秦统一六国后,要颁佈政令使“车同轨”,就是统一车轮距。

中国古藉中,有关车辙的描述很多,看过就知道“车同轨”的重要性。如成语:闭门造车,形容对事物不了解,凭主观想象去处理。结果自然不符合事实、常理。这句成语在古代却和今天的意义相反,因为还有下半句是“出门合辙”。在家里关起门(没有调查硏究),造出的车,出门竟然“合辙”!这不是高手嘛!还有一句成语“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就是前车走错了路,后面的车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要跟着走错路。古代战争中,一方败退,会“旗靡辙乱”。从这里也可以悟到车辙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