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孤道寡数十载,称孤道寡意思

tamoadmin 成语文化 2024-08-09 5 0

蓝玉戏弄元主妃,本不是大事,为何朱元璋把它作为蓝玉的罪证?

作为明朝的开国大将,戏弄一个亡国君主的妃子,自然不算什么大事。但是蓝玉的罪证却不仅限于非礼元妃!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钦定的皇位继承人,深受朱元璋的喜爱,也因此朱元璋给朱标配备了一大堆能征善战的武将,蓝玉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偏偏朱标英年早逝,皇位只能到了朱允炆的手里!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朱允炆还是太过于年轻,根本镇压不住这些手握重兵的老将!

称孤道寡数十载,称孤道寡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蓝玉原本应该是扶持朱标,保证朱家皇位的稳定的功臣。但是随着朱标的去世,朱元璋的年龄日渐老去,却无人能够镇压的住他们,功高盖幼主。为了朱家的天下,朱元璋必须要***取一定的措施!

蓝玉曾经收养过很多的义子,这些义子对蓝玉的话可谓是言之即从,甚至连朱元璋的命令都不遵从,而这些义子手中又有大量的精兵,一单起事威胁极大!

而且蓝玉还曾经多次对下人说皇上怀疑他,有心杀掉他!并且蓝玉还做出了反抗的措施,曾经多次让手下准备人马,想要成事!这种情况下,蓝玉怎么不该死?

称孤道寡数十载,称孤道寡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蓝玉非礼元妃是发生在漠北,大破北元后回去的途中!

但是途中除了这件事情还有一件事让朱元璋特别的不爽!那是在归途中,半夜路过喜风关,因为天已经黑了守城的士兵按照规定关闭了城门。蓝玉先是让人叫城,守城将士因为不明究竟不敢随意开城想让蓝玉的部队在城门在安营扎寨,待明天验明身份之后打开城门在让进城!

但是蓝玉不愿意啊,加上可能喝了点酒(蓝玉曾多次在行军打仗中饮酒)脑袋一热就下令让手下撞开城门,强行入城!之后,喜风关的守将就把这件事奏于圣上,朱元璋听了那是勃然大怒!好你个蓝玉,朕的城池你都敢攻打,那么明天是不是还要攻打我的皇宫?

称孤道寡数十载,称孤道寡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这么滴,蓝玉被朱元璋从心里判了***!

朱元璋出身低微,自幼家中亲人接连丧故,对家庭亲情十分看重。在元末的群雄逐鹿中最终脱颖而出建立明朝***后,朱元璋非常重视老朱家自己人的待遇和将来。在给予自己的儿子藩王地位和权势财富后,还不余遗力地培养自己的长子朱标作为接班人。朱标确实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具备优秀帝王的良好素质。考虑到太子朱标性格文弱,朱元璋生怕太子将来难以有效驾驭强大的淮西官僚集团势力,就有组织地利用各种机会铲除自己认为将来阻碍朱标的功臣勋贵。比如说利用“胡惟庸案”铲除了丞相胡惟庸,并借机将一大批淮西官僚集团成员牵连进来,包括已经70多岁的首席功臣李善长。与此同时,军事将领们也被大肆清洗,但为了日后维护军事力量,朱元璋也打算为太子保留一套拥护太子的军事力量架构。



蓝玉是明初名将,战功显赫,元顺帝退出大都返回北部草原后,蓝玉受命追击,立下消灭北元,摧毁其官职官僚体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领王师15万向北征讨,大军出大宁,进至庆州,探知元主在***儿海,蓝玉王弼率军突然冲至敌营前,元军大惊,仓促迎战,大败,太尉蛮子等被杀,其部众皆降,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蓝玉派精锐骑兵追击,但未追上,仅俘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以下百余人,后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以及宝玺、符敕、金银印信等物品。捷报奏传至京,皇帝大喜,赐诏奖励慰劳,将蓝玉比作卫青、李靖。班师回朝,晋升为凉国公。但蓝玉在此役中,非礼侮辱元妃,导致其羞愧***,引起朱元璋不满,本打算册封其为梁国公,因此事改封凉国公。侮辱元妃一事可大可小,当年宋蒙两国联合灭金,宋将孟珙也曾强幸金朝皇后,后面也没有太大问题。

朱元璋最后改变主意诛杀蓝玉,主要是储君发生了更迭,太子朱标去世,储君由更年轻文弱的朱允炆担任。蓝玉不再被朱元璋视为给太子朱标挑选的军事柱石,反而被认为成为不稳定因素,必须加以解决。

在太子朱标健在的时候,太子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之女,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双方有姻亲关系,蓝玉也多次坚决站在太子一方,再加上朱标久经考验,政治威望较高,足以控制像蓝玉这样桀骜不驯的战将,但***赶不上变化,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最终选择皇孙朱允炆作为储君。

与父亲朱标相比,朱允炆更加年轻文弱,加上经验不足,朱元璋认为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必须要为朱允炆即位尽量扫清障碍。这个时候,蓝玉的缺点就被放在放大镜下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更何况蓝玉一向劣迹斑斑,非礼元妃的旧事就被提了出来,成为蓝玉的主要罪名之一,蓝玉下狱后,牵连原来的部将多人,涉及一万五千多人,这就是明初四大案的“蓝玉案”。

“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萧何为什么不想拥护县令?

谢邀。这段话出《史记.高祖本纪》,本来是萧何、曹参说的,为什么司马迁把它写在了《高祖本纪》里?可見这话直接关系到高祖成为沛公进而起事成就大业的基础。那么萧何、曹参为什么劝沛县令不带头起事而让他去请刘邦等人?原因很简单,萧、曹二人没看好沛县令!萧、曹二人过去和刘邦关系一直很好,对刘邦有深刻地了解,知道他是能成大事的人物。于是,面对沛县令想参加陈涉起义的行动就当了一次“***洋鬼子”――你也想革命?去球吧!果然沛县令上当,革命没革成,反而成了革命者的刀下鬼。可以说,萧、曹的这段话从好的方面说是慧眼识人,看准了沛县令不是成大事的人物,而刘邦才是“真龙天子”。从差的方面说就是“***洋鬼子”!

谢邀。这话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你现在是大秦的官员,如今想要背叛大秦,率领沛县子弟们,恐怕大家不能听信啊”。好像是在给县令出谋划策。那么我把整篇发出来大家看下前因后果,你就知道,萧何可是没安好心。

及陈涉起,沛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沛父老,为陈利害。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门迎刘季,立以为沛公。萧、曹等为收沛子弟,得二三千人,以应诸侯。

说这话的时候,萧何他们就是有心坑县令,把刘邦推举出来做老大。萧何、曹参都在县里任职,刘邦只是小小的泗水亭长,这会还只是借着斩白蛇才骗了身边那一票人留着跟他干革命的。但刘邦与他们早就有交往,而且在萧何,曹参这些朋友的眼里,是可以不计身份,成为好友的,可见刘邦一定是有他人格魅力的。

那么萧何、曹参为什么不自己挑头?史书记载:“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就是说:万一事情没成功,挑头的肯定人头不保,株连九族。所以秀才造反,前瞻后顾,三年不成,他们自己心里很清楚。

刘邦心里也清楚:“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领头人选不好,这事就一败涂地,我只怕我做不好对不起你们啊。但最后,刘邦还是受了“沛公”,做了这支义军头领。所以说,刘邦之所以总被人说“痞子”,但结交的人个个不差,跟他这等心胸是跟有关系的。
我是专注历史原创的如是。关注历史,关注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