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有一行人经过武阳,在路上遗失了一件衣服,走了几十里以后才发觉,心急火燎。有人劝慰他道:“不要紧的,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一定可以找到原物。”那人就赶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人们形容社会风气好,路上遗失了东西也没有人拾,就叫“路不拾遗”,也作“道不拾遗”。“路不拾遗”往往与“夜不闭户”同时使用,这两个成语,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路不拾遗"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道路上没有遗失物品,也可以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诚实守信,不乱丢垃圾,不随意丢弃物品,不偷盗等。这个成语反映了一个社会秩序良好、人们道德观念高尚的社会状态。它是对社会文明程度和人们道德水平的一种褒奖和赞美,也是对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一种期望和要求。
路不拾遗这个汉语成语的意思是指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社会风气好。
“路不拾遗”中的“遗”指的是失物。
扩展资料
路不拾遗的出处是什么
路不拾遗这个汉语成语的出处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这篇散文主要围绕明君治理国家的方法,从“忠言逆耳”、“民为利/士为名”、“以身作则”、“诚信”等方面进行论说。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出自于该文中,文中有这样的描述的:“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应该是路不拾疑,指的是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的意思。
路不拾遗(拼音:lù bù shí yí)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路不拾遗"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含褒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