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下作者,能写出如此大气磅礴的诗句的,绝非池中之物,他就是陈子昂,名字也似乎透露出有一股不平凡之意,注定要搞事情的人!
此厮一身才华,埋头写了不少好诗,但在民间朝野几无名气,纯属自嗨型。但要在京城出名是他的终生梦想,他曾想考功名之路,却屡试不中。但心中扬名立万的愿望始终未泯灭,内心不甘不服,于是他一直再寻求机会,好让自己声名大噪!
这个想曲线救己和弯道超车的陈子昂,果然是策划的高手,天生的推手,打法惊艳,出手阔绰,他听说长安城有人出售最昂贵的古琴,这厮就把家当和卖血的钱一并凑了个数,买来这把名琴!
他放出风来,说次日要在最高的城楼上用这把旷世古琴弹奏,一下子消息传开了,第二天,大家簇拥城头,想听听这古琴之千古妙音!
城下人头攒动,一睹古乐奏响,陈子昂摆开阵势,欲做弹琴状,忽然,他拿起这把古琴,摔下城下,琴断身残,大家一片懵然,呆了!
只见这厮在城头高喊:我本是一介书生,欲以作文明志,古琴再好,与我何干!他拿出前几晚在旅店写好的诗稿,分发给大家,其中就有开头的那句诗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之台歌》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表达题主自己的心声吗?那样的话,我认为你可太夸张了,确切真不知道您做出了什么样的伟业,能够让大家评价您这样作者.的心声。
此句是唐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还不太对称。
原文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因为找不到题主说的两句相关出处,暂切以陈子昂原诗作答。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随军出征边塞,来到十二州之一的幽州并且站在黄金台上,眺望四面连绵不断的山川景色,战事不断,自己不被重用,感慨万千,为宣泄抒发当时愤世的感想而作。
此诗的梗概明朗,短短二十一个字,写的霸气磅礴,穿古观今,情感极致,涕泗横流。
这完全是同
陈子昂的诗风:
峥嵘坚挺,
深沉厚重,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出自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此诗打开了盛唐诗歌的豪迈气象——被誉为一代诗骨、千古绝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浩然壮大,忍不住独自悲伤哭了出来。
这首诗没有堆积华丽的辞藻,它一扫六朝绮丽***之风,以气势取胜,所以被称为“诗骨”。诗中慷慨雄浑,但诗人陈子昂的仕途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陈子昂年轻时,虽有学识,但没有背景。他以怒摔焦尾琴而名扬天下,得到京兆司功王适的赏识后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武则天赞赏他的才华,授予麟台正字;后又因建言有功,被任命为右拾遗。
为官时,他正义凛然,刚正不阿,武则天打算提拔自己的侄子武攸宜做大将军时,陈子昂强烈反对,因此得罪了武攸宜,后因“逆党”株连而下狱。本想在政治上大显身手,可惜受牢狱之灾。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他心情非常苦闷。
没过多久,契丹起兵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并让陈子昂戴罪立功,担任参谋,随军出征。陈子昂本以为自己可以再次施展抱负,但武攸宜作战时轻率,无谋,一开始便兵败。陈子昂看情况紧急,向武攸宜请求派兵万人,让自己作前驱击敌。武攸宜觉得这是对自己的嘲讽,恼羞成怒中把他降为最低级的军曹。
满腔悲愤的陈子昂来到幽州台前,不禁触景生情,想起这是当年燕昭王为广纳贤才所修筑的黄金台。求贤如渴的燕昭王,正是在那些贤才的辅佐下打败了齐国,成为中原北境的强国。可如今再也没有像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君王了,报国无门的陈子昂在凛冽的寒风中,将悲愤化作在这首诗里。
此诗只有短短22个字,却创作出吊古伤今的慷慨悲歌。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俯仰古今,历史跨度之久,在感慨燕昭王广纳贤才的情况下,笔锋一转,后两句在登楼远眺中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落寞孤独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