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0年三月二十四日,大蒙古国已故大汗蒙哥之弟忽必烈即位于开平府(今中国内蒙古正蓝旗),五月十九日宣布建元“中统”。建元诏书内容为:
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御群下。朝廷草创,未遑润色之文;政事变通,渐有纲维之目。朕获缵旧服,载扩丕图,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统元年。惟即位体元之始,必立经陈纪为先。故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仍以兴利除害之事、补偏救弊之方,随诏以颂。於戏!秉箓握枢,必因时而建号;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敷宣恳恻之辞,表著忧劳之意。凡在臣庶,体予至怀。[2]
“中统”是大蒙古国(后来的元朝)的第一个年号,据说取义自“中华开统”[1],1264年平定阿里不哥后,忽必烈又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
感谢邀请!
其实在忽必烈之前的,元朝历史是没有年号的,大多是依靠辽代历法为依据,至于忽必烈为何选择“中统”作为年号?其实是有一个插曲的,据野史记载,忽必烈在南下时,经过一座寺庙,里面也传来,朗朗颂书声。
经过南征北战的忽必烈,感觉难得有一片幽静之地,便前往庙堂,在庙堂中忽必烈看到一位僧人,便与之交谈,谈吐之间忽必烈对其有些好感,感到此人虽独在寺院,却知识渊博,是个人才,加上当时战乱不止,国家百废待兴,便请其,跟随自己。
偶然间的相遇,也许是命中的安排,这位僧人的历史背景也不简单,其祖辈也曾是官员,只是后来家境败落,自己又感到博学多才,得不到重用,便隐居于此。
遇到忽必烈后,此人也将才能,发挥到了极致,被后世称为元朝名相,他就是刘秉忠,也是一个肩比诸葛亮的人物。
在元朝成立后,刘秉忠说,既然国家建立了,就应该有自己的历法跟年号,因为历代中国朝代,都有年号,于是他就给忽必烈定下“中统”年号,意在表明,元朝是国家正统。
1260年在长兄去世后,忽必烈在开平继承汗位,定为 建元中统,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