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李太后护着老张,从根本来讲,还是从国家大局出发,保持政局稳定,不惜压制自己的儿子,老张死了,铁三角就缺了一角,李太后就没有必要再护着他了,不但是他,冯保还活着不照样遭清算?老张死了,李太后就要全力支持儿子,默认清算老张冯保,就是表个态,支持儿子
不请自来,我是不爱长篇大论的文史并蒂,谈谈我的观点。
张居正前脚刚死,万历皇帝后脚就清算了张居正,而一直支持张居正的李太后,面对这种情况则选择了沉默,我认为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
第一,源于朱元璋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在后宫女子不得干政这块,明朝是落实的最成功的朝代之一,万历皇帝成年前,李太后虽然很活跃,但是也更多的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去要求万历皇帝要多听张居正的话,对于具体的政事如何处理基本不插手。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这个时候李太后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权利,来干预万历皇帝所做的决定。
第二,源于李太后对万历皇帝的爱。不管在张居正生前,李太后对万历皇帝的要求有多严格,但是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李太后也是希望万历皇帝能够成长为一代明君。而如果张居正真的与万历皇帝爆发了直接冲突,李太后则会毫不犹豫的站在万历皇帝这边,哪怕这种冲突爆发在张居正生前。如今张居正已死,万历皇帝铁了心想要清算张居正,李太后更不会出面拦截,说难听一点,李太后怎么可能会为一个死人而伤了他们母子之间的和气。
第三,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流言。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敬仰朝野上下人尽皆知,一个后宫之人与外臣走的如此亲密,势必会生出一些不必要的传闻,张居正生前为了朝廷鞠躬尽瘁,李太后为了自己儿子江山的稳固,背负一些流言蜚语也无所谓。如今,张居正已经死了,她还要不惜违反祖制来维护张居正,那就让人不得不浮想联翩了。以李太后的精明,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
首先李太后不太可能预料到张居正被抄家这个事,估计一开始连万历皇帝都没想到他最后会气愤到抄了自己老师的家。
李太后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是坚决的“挺张”派,张居正说的话都对,做的事都正确,甚至还拿张居正吓唬小皇帝。这不是野史上传说的那样,两个人之间有点什么暧昧,完全是因为她们母子全都得依赖张居正替大明拉车。
一、明朝对后宫管束极严,后妃不得干政是铁律。
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在,这一点上,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没有明王朝做得这么坚决。
明朝后妃包括皇后,都不是那种世家出身的,基本是那种家世清白的普通女子。
而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的时候,万历皇帝已经成年,李太后不会再干预政治,她默默地退到了幕后。基本上万历皇帝成年自己执政以后,就基本没有在史书上看到李太后的身影了。
所以万历皇帝在作出抄家决策的时候,也不会提前和太后请示说我要抄张居正的家可不可以,这个决定完全是皇帝自己做的,不包含太后的意愿,太后无法左右皇帝的意愿。
二、李太后家族与张居正的罅隙
本身李太后的父亲李伟和张居正之间就有过一点龌龊。李伟当年***公家物品,被张居正抓到,让女儿李太后当面斥责,丢尽了面子。
而且太后喜欢礼佛,她想用私房钱兴建寺庙的时候,被张居正阻止,认为钱应该用在刀刃上。于是李太后把这笔钱改为修建桥梁。虽然她什么都没有说,但是以正常人的心理来看,心里怎么都不会高兴的。
可以先问个问题吗?李太后为啥要干预呢?
1.是有私情吗?张太师好色是人尽皆知的,但人家李太后的道德品质、名誉信誉那可不是一般的好,而且大明皇宫不是秦王宫,张太师往后宫走一步试试,够死几个来回儿了。
2.是有利益瓜葛吗?李太后夫家的利益和她自己的利益就是万历皇帝,娘家的利益又与张四维捆绑在一起,万历和小张恰恰是收拾张居正的谋主。
3.是张太师公忠体国,道德高尚吗?随便拿出一份大臣们清算张党的奏折,就足以打消太后维护正义的决心了。
4.是张太师权势太盛,不敢动摇吗?万历年幼的时候确实是这个情况,但随着万历亲政,以及勋戚、廷臣和武将的支持,万历基本上可以稳操胜券了(在野的几个大佬也都出手了),所以李太后也根本没有必要强力干预。
当然,李太后念在太师对其母子尚有一份功劳的份上,还算是没赶尽杀绝,算是一个好人吧。
引言
说辽王朱宪节和张居正的过节之前,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位。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生于江陵县(今日荆州),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入内阁,后任内阁次辅,隆庆六年接任高拱内阁首辅之位。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万历十年(1582年)病逝。
朱宪节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朱值的后代,“靖难”时朱值离朱棣很近,朝庭怕朱值支持朱棣便把他召回南京,后朱棣“靖难”成功后埋怨朱值不帮忙削其护卫,只留下杂役三百人供他使用,但他的封地王位得以保留子孙世袭。朱宪节的父亲是第七代辽王朱致格,张居正和朱宪节是同乡且岁数相仿。
张居正祖籍荆州,荆州是辽王的封地,据说张居正的爷爷张镇是辽王府的侍卫。张居正从小就天资聪慧是个小神童,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六岁考中举人,在当地是个小名人,家家户户把他和自己孩子比较,老辽王死的早,小辽王朱宪节由毛妃照顾,她经常拿张居正说教,小孩子好胜心强加上又是世子心高气傲,总不喜欢被别人特别是被一个下人比下去,因此小辽王朱宪节对张居正心怀不满,想找个机会教训一下这个神童。
十六岁的张居正考上了举人,朱宪节也在当时继承了王位,他借着祝贺张居正中举之事请张镇吃饭,王爷请吃饭张镇受宠若惊不敢不去,在酒席上辽王和宾客对张镇频频劝酒,致使张镇当天酒喝多了,待晚上回家后就不省人事一命呜呼了。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年张镇被害张家人敢努不敢言,张家和辽王自此结下芥蒂。如果是普通人家这件事随着时间流逝会慢慢冲淡。但朱宪节偏偏运气不好惹的是百年不遇的强人张居正,后来张居正中了进士,授庶吉士,官越做越大至隆庆元年1567年入了内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后来湖广巡案使一拥而上共同弹劾辽王,又经内阁几位阁老发力,隆庆***雷霆指派刑部侍郎去调查此事,朱宪节估计脑子不好使,他听说皇帝派人来查他十分慌张,据说当时他为了表明自己是有冤,在家里竖起了大旗,上面写着“讼冤之纛”,估计是书读的少了不知道有个成语叫“揭竿而起”,很快被围剿了,原来皇帝可能念在是亲戚给个警告处分,现在直接被废除了辽王称号。
谢邀。张居正,明代著名政治家,万历朝内阁首辅。辽王朱宪㸅,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辽简王朱植六世孙。按理说一个内阁首辅,一个宗室亲王,两者之间并无深仇大恨,张居正和辽王被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明世宗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张居正于荆州府江陵县一位秀才家中出生。
辽简王朱植,洪武中始封于辽东,永乐初改封荆州。在这里张居正和辽王朱宪㸅有了第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荆州府人氏。而张居正的祖父张镇,则是辽王府的护卫。
唐国强饰演的张居正
嘉靖十六年辽王朱致格去世,其庶子朱宪㸅年仅12岁(和张居正同龄),尚不能袭封,府中事由朱宪㸅嫡母辽王妃毛氏主持。朱宪㸅个性放荡不羁,张居正却是名震荆州府的小秀才。一日毛氏召张居正入府赐食,并对朱宪㸅说:“似你如此不上进,久后必为白圭所制。”(白圭为张居正原名)
嘉靖十九年,张居正乡试中举,朱宪㸅三年服满袭封辽王。传说朱宪㸅以庆贺张居正中举为由,将其祖父张镇召入王府赐酒,竟至醉死。张居正认为祖父为辽王设计害死,此后虽表面亲近,实际心中始终存有报仇的念头。
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八年,因在政治上不得意,张居正”告病“回老家江陵。此时的辽王朱宪㸅由于善于拍嘉靖帝的马屁,正在春风得意之时。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因张居正而饱受嫡母奚落的朱宪㸅,对于此时正处于人生谷底的张居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段经历一定会让张居正倍感羞辱,因此下文中《明史》的这段记载,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驾崩,裕王朱载坖继位,是为明穆宗。穆宗上台后,对其老爹在世时的许多政策都进行了修正。而在嘉靖朝春风得意的辽王,自然也受到牵连。隆庆元年,湖广巡按御史陈省弹劾辽王恣为不法,穆宗下旨将明世宗赐给朱宪㸅的***头衔予以剥夺。
隆庆二年,巡按御史郜光先以十三条大罪再度弹劾辽王。穆宗命刑部左侍郎洪朝选、锦衣卫指挥佥事程尧相被派往荆州勘问辽王罪状。知道风向不对的朱宪㸅在走投无路之下,竟然竖起一面白纛,上书“讼冤之纛”四个大字。纛,音[dào],是古代军队里的大旗。于是洪朝选的副使施笃臣惊呼“王反矣”,立刻调兵五百包围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