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是曹操的一句话: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故事背景是这样的,诸侯会盟,共同讨伐董卓,结果十几万大军到了酸枣(地名)就不走了,天天喝酒作乐,不思进取。曹操很生气,但因为他的军队人数少,没人搭理他,曹操和袁绍也发生分歧。
曹操在给袁绍的回复中说:董卓的罪行,天下人尽皆知,所以我们诸侯兴义举,号召大家一起讨伐董卓,结果应者云集,这正是因为义之所在。现在皇帝弱小,被奸臣控制,但还不至于亡国,然而一旦天下有变,谁能天下重新安定呢?你们不愿意向前,那我就独自向西进攻(攻打董卓)。
曹操也确实如他所言,率军攻打董卓,结果差点死于徐荣之手。
另一则是太史慈的临终遗言: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意思是大丈夫生在世间,就该带七尺长剑,登坛拜将,但结果自己的志向未能达成就死了,太遗憾了。
太史慈是东吴名将,原为刘瑶部下,后来被孙策收降,成为孙策手下的大将,帮助孙氏扫平江东,孙策死后,孙权委托太史慈管理南部事务,本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却英年早死,40岁便死了,所以他留下了这句话。
到了《三国演义》中,这句话变成了: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多了一个乱世,也更有味道了。
在三国的历史中,有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武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刘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曹操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然而触动我颇深的却是发生在张昭身上的一个故事,也许它不为后人所熟知,但它的确彰显了一个忠臣和严父对孩子的微妙感情。
众所周知,张昭于孙权而言,是有着多重身份的,不仅是师和臣,也算得上是‘仲父’。既有托孤之责,又有辅弼之功,所以在孙权即位初,吴国***认为这个相位非张昭莫属。然而孙权力排众议,启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孙邵。直到死,张昭也未能登上相位,这似乎有些‘李广难封’的悲哀。
孙权是个大权独揽的强势君主,他需要的臣子是:该说话时你就说,不该说时你就闭嘴的“柔臣”,而反观张昭“每朝见,辞气壮丽,义形于色,直言通旨”,孙权在他面前总是‘不敢妄之’,得不到自由。很明显,这与孙权的需要是背道而驰的。再加上孙权对张昭的忌惮和猜疑,使得他对自己的这个‘亲人’很不友好。
即使如此,张昭在劝谏孙权时,仍体现出了一种令人感动的亲人般的关怀,他多次苦口婆心地孙权说:“你呀,就是你母亲和兄长托付给我照顾的,我必须得管教你”,虽然这种‘长者管教语气’的态度于孙权看来,就是倚老卖老甚至‘目无君上’的行为,但于张昭和我们读史者来说确是深有感触的。
当孙权差点拔刀指着张昭的时候,他当时愕然地看着这个曾经由自己一手扶持、教诲、待之如子的少年。此情此景,张昭的内心会是多么的痛苦和伤心,而我们也当为张公撒一把热泪。
53集
在小龙新闻发布会上,李奔腾登台发言,宣布麒麟控股魔晶,麒麟的升级会震惊全世界。接着他热情地邀请鑫年上台,鑫年接过话筒,毫无准备的他思索片刻,诚挚地说魔晶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并当众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首诗。诗中那无所畏惧、不可征服的精神,赢得了在座嘉宾的一致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