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2、十目所视:同“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3、随行逐队:指跟着大家一道行动。
4、成败在此一举: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5、警言妄举:指随便乱说,轻率行动。
6、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1、闻风而动
【解释】:风:风声,消息。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出自】:宋·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
【例句】命令一下达,大家立即闻风而动
2、雷厉风行
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执行政策、命令等要求严,行动快。《新唐书·韩愈传》:“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雷厉风飞。”
3、闻风而至
【解释】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
1.动如脱兔:比喻行动敏捷。
2.兔起凫举:凫:野鸭。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3.猢狲入布袋:狲:猴子。猴子进了口袋。比喻行动失去约束。
4.行不由径: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5.剑及屡及: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6.单枪匹马: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7.北辕适楚:北辕:车子向北行驶;适:到。楚在南方,赶着车往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北宫史表; 东国人伦。
——上联典指战国时燕国大臣郭隗。下联典指东汉学者郭泰。博通坟典,居家教授,***至数千人,名震京师。道学千士; 纲佐一人。——上联典指北宋开封人郭忠孝,进士出身,靖康年间官永兴军路提点刑狱,金人侵永兴,他最终守城战死。下联典指唐代大将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了长安、洛阳,因功官至中书令,后又晋封汾阳郡王。郭子仪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达二十年。汾阳世泽; 虢国家声。——全联典指唐·郭子仪,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虢国为周诸侯国,后裔改虢姓为郭。金台师事; 竹马欢迎。——上联典指战国郭隗,燕昭王为隗筑黄金台,以招徕人才,乐毅、邹衍等闻风而至。下联典指东汉郭伋,有德政,民乐年丰,儿童数百,骑竹马,迎拜道次。潇湘水云留雅韵; 关山春雪展新图。——上联典指南宋古琴演凑家郭沔。有《潇湘水云》等流传于世。下联典指北宋画家郭意。工山水,与李成并称“李郭”,为山水画主要流派之一。有《关山春雪》等存世。织女赐词,汾阳寿考; 郭主好礼,真定芳徽。——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以平安史之乱功封为汾阳王,相传织女赐其词“大富贵亦寿考”。下联典指汉·郭昌,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好礼节俭,绰有母仪。去厦门游玩,厦门大学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厦大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游厦大除了看校园美景,还有一个地方让游客印象深刻,就是厦门大学大门上的牌匾,虽然很多游客嘴上不说,但心里肯定犯嘀咕,这几个字好像有问题,一是“门”字没有钩,字形还有一点倾斜,而是大学的“学”子竟然没有宝盖头,三点下面直接写了一个“子”,难道堂堂大学的大门上写了错字?
实际上这几个字是出自名家之手,***用的是鲁迅先生的书法,但并不是鲁迅先生亲笔所写,而是用鲁迅先生已有的书法作品中拼出来的,在书法里叫“集字”,集字就是从名家笔迹中找到我们想要的字,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拼起来,是书法学习和创作中惯用的一种方式,集字也是有很大学问的,并不是简单的拼凑,需要对原作者的书法风格有着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懂得书法创作的规律,好的集字作品其难度不次于亲笔书写,比如书法史上的行书名作《王羲之圣教序》就是唐代怀仁和尚的集字作品。
厦门大学之所以用鲁迅先生的字做大门的牌匾,是因为鲁迅和厦门大学有着一定的渊源,1926年到1927年间,鲁迅先生曾在厦门大学担任国文系的教授,除教学外鲁迅先生还撰写了长达17万字的著作,为了纪念和学习鲁迅,1952年厦门大学创设了鲁迅纪念室,这个纪念室就设立在鲁迅原来居住过的房间。
那么鲁迅先生“厦门大学”这四个字是不是错字呢?当然不是的,有人解释说“学”之所以字没有宝盖头,是为了告诉我们学不封顶、学无止境的意思,其实不是这样的,鲁迅先生的这个“学”字是***用了草书的写法,在草书里“学”字是可以这样写的,“门”字没有钩,也是草书的写法,并不是错别字。
鲁迅所以能够熟练地使用草书,是因为他除了是一个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书法家,鲁迅先生的书法水平也很高,是专业级别的,他的书法学习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同时还参考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用笔,行书厚重潇洒,著名文学家,同样擅长书法的郭沫若评价鲁迅的书法说:
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质朴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遂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鲁迅先生当时还是使用繁体字的,这四个字之所以看起来很简洁,就是因为***用了草书的写法,估计当时集字的人,也是考虑到这四个字和今天的简体字比较接近,才选择了这四个字吧。
你觉得鲁迅先生这几个字写的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