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托孤比喻什么成语,汉武托孤比喻什么成语呢

tamoadmin 成语推荐 2024-09-14 2 0

明知刘贺对自己毫无威胁,为何汉宣帝还要将刘贺一贬再贬?

刘贺虽然被废,但是毕竟是当过皇帝的人,再说了,霍光在位的时候,由于霍光专权,借着托孤大臣的身份,在杀了桑弘羊和上官桀之后,霍光大权独揽,汉昭帝一直被打压,直到汉昭帝逝世,都没能摆脱霍光的阴影,汉宣帝更是大气都不敢出一口,霍氏子弟把握了***各个要害部门和羽林军,跟随霍光出行汉宣帝时刻感觉如芒刺在背,所以他事事顺从霍光。

刘贺从宗亲关系上来讲比汉宣帝更有资格继承帝位,他是昌邑王刘髆的儿子,是汉武帝的孙子,而汉宣帝的祖父是故太子刘据,是汉武帝的儿子,因巫蛊之祸被诬陷,起兵失败被杀,可以说汉宣帝是罪臣的子孙。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他较之于刘贺关系要疏远一些,正常皇位继承上还轮不到他,所以他对刘贺很放心不下。

刘贺不知是太昏庸无道还是玩心太重,在宫中干了很多坏事,并且想要发动***除掉霍光,但是霍光先发制人,废除了刘贺。身为昌邑王的刘贺居然敢跟霍光叫板,说明刘贺绝不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也并非史书上所载是庸才一个,只是太急功近利了,自己还没站稳脚跟,就想搬动霍光这座大山,最终连带自己的皇帝位一下赔了个精光。

鉴于刘贺的表现,在霍光死后,汉宣帝任然不放心刘贺,怕他东山再起,同时也怕朝中别有用心的人打刘贺这张牌,来讨论自己这个皇位继承人的合法性。所以派人时刻监督他,只要刘贺有一点越轨的举动,汉宣帝就会第一时间知道,最终刘贺由昌邑被贬到南昌做了海昏侯,郁郁而终,英年早逝。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还真不能说“刘贺对汉宣帝毫无威胁”。

汉武托孤比喻什么成语,汉武托孤比喻什么成语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刘贺被废,有很深的政治内幕。

按正史说法是他为非作歹,短短二十七天就犯下1127条罪状!仔细想想可能吗?明显带有欲加之罪的痕迹。如果他真是这么一个***,当初朝廷考察他的时候,为什么竟然丝毫没有发现?

按史学家考证,实际上刘贺被废,很可能是他跟霍光发生了政治冲突,威胁到了霍光的地位,也就是说,刘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他是有理想有能力的,这样的废帝真的对汉宣帝毫无威胁?

汉武托孤比喻什么成语,汉武托孤比喻什么成语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次,即便刘贺本人无意再参与政治角逐,但他曾经的身份就是一个可怕的政治符号。

一个可以利用的政治符号,一个有可能引爆政治危机的符号!刘贺可以不主动,不代表没人利用他。你能说他对汉宣帝毫无威胁吗?实际上别说废帝,自古废太子的结局有几个好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承继帝位的汉宣帝来说,他毕竟不是按宗法制规定,以嫡长子身份继位,那么他就要验证他的帝位的合法性问题。

汉武托孤比喻什么成语,汉武托孤比喻什么成语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对任何一个封建君主都必须要做的,否则人们就可以质疑他得位不正,就可以有样学样。尽管在今天的人看来很好笑,但古代的状况就是这样。

那么汉宣帝如何验证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呢?除了把自己过继给汉昭帝为嫡孙外,宣传刘贺的非法性就成为必然选择,所以刘贺必须一黑再黑,一贬再贬!

综上,汉宣帝贬刘贺就是两个目的,一是防止刘贺可能的威胁,二是为了验证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前段时间发现的海昏侯墓,由于其墓葬内出土了大量文物,使刘贺的名字也家喻户晓。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因为刘弗陵去世时很年轻,没有子嗣,就被推举为皇帝,由于其荒诞不羁,在位不久,被罢黜。之后被着级扁为海昏侯。对于一个当过皇帝的人,新帝是肯定不放心的,还有他的行事荒唐,肯定会被扁的。

什么叫汉宣帝明知刘贺对自己没有威胁?刘贺曾经做过二十七***帝的事实摆在那里,只要刘贺活着,哪怕什么也不做,其本身对于汉宣帝而言,就是威胁。一旦为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刘贺就是一面大旗,正统的大旗。虽然汉宣帝出身汉武帝嫡长房,但是嫡长房的戾太子刘据是因为“谋逆”自尽的,尽管情有可原,但从国家、政治层面始终没有获得正式***。更何况,汉宣帝是孙子辈,和汉昭帝中间还差着儿子辈。从这两个层面来说,汉宣帝的皇位并不那么正统。而刘贺不同,汉昭帝绝嗣,刘贺作为汉昭帝的亲侄子,是以小宗入嗣大宗而成为皇帝的,其身份则相对更加正统一些。至于被废,台面上的那些,说白了都是欲加之罪,刘贺无非就是和霍光争权失败而已,并不是十恶不赦。而这也正是刘贺的威胁所在,彼时的刘贺已经形同废人,其本身威胁其实并不大,但这种潜在的威胁却是巨大的,这也正是汉宣帝忌惮他的原因所在。

刘贺被废之后的安置最初是由权臣霍光来完成的,而不是汉宣帝。刘贺被废以后,一直以大汉忠臣自居的霍光自然不会公然行弑君之事。但是,放回去重新当昌邑王自然也是不可能的。最后霍光***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给两千户的供养,回昌邑。昌邑国废除,改山阳郡。实际上,重回昌邑的刘贺等于是被软禁了起来。当然,这一切都是霍光以他孙女、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名义做出的。之后,霍光在张安世等人的建议下,以上官氏的名义迎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皇帝,改名刘询,是为汉宣帝。

鉴于刘贺被废的教训,即位之初的汉宣帝***取了“熬死霍光就是胜利”的策略。对于霍光原有的权势一概予以承认,不急于抢班夺权。霍光对于刘贺的处置,自然也在承认之列。因此,霍光生前,汉宣帝并没有改变霍光对刘贺的安置方式。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两年后,汉宣帝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剿灭了整个霍氏家族,真正掌握了实权。真正掌握实权之后的汉宣帝开始重新考虑刘贺的安置问题。刘贺彼时虽然已经形同废人,但是,前面说到的威胁还在,留在昌邑故地始终不是很让人放心。直接杀了,师出无名,徒增一个宗室相残、屠戮废帝的骂名。毕竟刘贺的威胁只是潜在的,并不是现实的威胁。在权衡利弊之后,汉宣帝最终决定将刘贺调离昌邑故地,异地安置。

三年后的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汉宣帝正式封刘贺为海昏侯,把自己这位堂叔调往了彼时的“蛮荒之地”——长江以南地区,安置在了现在的江西省会南昌附近。既让刘贺远离了自己曾经的大本营昌邑,以免被有心之人利用;安置在“蛮荒之地”又可以让刘贺远离权力中心,降低影响力和威胁。同时,将废帝重新封侯,还起到了安抚和收买人心的作用,一举数得。就这样,刘贺拖家带口从山东跨越数千里迁往了江西。抵达海昏之后的刘贺心念故地,将迁居之地称为南昌邑,这就是后来南昌地名的由来。

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在迁居海昏四年之后,刘贺去世,史籍没有记载这位曾经的大汉天子是非正常死亡。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都是刘贺属于正常死亡。但是,前段时间出头的海昏侯刘贺大墓给出了另外一个可能的答案:刘贺死于非命。理由就是,考古人员在刘贺残留的遗骸上发现了大量的香瓜***。换句话说,刘贺死前吃了大量的香瓜。如果刘贺是因病去世(按年龄算,寿终正寝的可能性不大),不太可能临终前进食大量瓜果,这不符合正常逻辑。故而,有学者推测,刘贺很可能是死于中毒或者被迫自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单凭残留的遗骸已经无法判定刘贺真正的死因。总之,刘贺死得蹊跷,不排除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

汉宣帝对海昏侯时刻戒备是真的,但是如果说刘贺对汉宣帝毫无威胁,这点就不对了,刘贺实际上对汉宣帝威胁力十足,从汉宣帝对刘贺的处置来看,汉宣帝实际上可以算作是宅心仁厚,仁义之君了。

在汉昭帝死后,原本最合适的继承人是汉昭帝的兄长,汉武帝当时唯一在世的儿子广陵王刘胥,但是霍光担心刘胥年长,当了皇帝之后自己不好摆布,因此,以汉武帝在世的时候就不喜欢刘胥为借口,坚决反对立刘胥为帝。反而选择了汉昭帝的侄子,第二代昌邑王刘贺。

在被立为皇帝后,刘贺随即展开自己的夺权行动,他亲自到保管皇帝符玺的地方取走十六根符节,连去昭帝灵柩前哭祭时,也让亲信官员轮换着拿着符节跟随;

同时,刘贺对跟随他到长安的亲信进行了大面积的封赏,并开始任用他们夺取实权部门控制权,数百名昌邑郎官,都被刘贺赐予列侯或二千石官员的墨缓、黄绶;

刘贺的举动过于激进,惹恼了霍光,当刘贺任命亲信为长乐卫尉、意图控制上官太后一举,更是图穷匕见。因为上官太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作为当朝太后,她也是霍光能够把持朝政的权柄所在。

所以霍光果断行动,废黜了刘贺,并且斩杀了刘贺从昌邑国带来的亲信二百来人,这些人从天子亲随一朝沦为冤鬼,在刑场上大呼:“皇帝糊涂了,应该果断对霍光下手,现在不但没能夺取权利,自己还反被霍光作乱废黜。”

废黜刘贺后,霍光选择了毫无根基的汉宣帝刘病已来当皇帝,当时刘病已不过是一个闲散宗室。对于刘贺的冤屈,朝廷上报以同情的人并不少,在汉宣帝清除霍家之后,朝廷上有为刘贺翻案的声音存在,连刘贺自己都认为,汉宣帝知道他的冤屈,他觉得自己应该很快再次封王。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汉昭帝对刘贺充满戒心是正常的。

汉宣帝幼年生活坎坷,尚在襁褓之中就被捕入狱,在廷尉监丙吉的安排下,被两个女囚喂养,才没有饿死,孤苦伶仃,又多亏了刘据的旧臣掖庭令张贺的帮助,才娶妻生子,生活无忧,按照正常人生轨迹,他本与皇位无缘。

汉宣帝是刘据的孙子,汉昭帝就是他的叔爷,但是汉宣帝是以汉昭帝儿子的身份,继承汉昭帝皇位的,这本身和宗法制不合。

另一方面,因为汉宣帝早年生活的坎坷,他并不像其他皇室成员一样生活在深宫大院之中,众目睽睽之下,相反早年的汉宣帝行踪不定,爱好游历,一直有传言汉宣帝来路不正,不是刘氏子孙,这也难怪,当年廷尉监丙吉就可以随便找来一个幼儿来冒充汉宣帝,外人也无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