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则欲自用则孝出自哪,好问则欲 自用则小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推荐 2024-09-21 1 0

明朝刘台是怎样的一个官员?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法社会,一般不会发生学生告老师的事情。但是在明朝后期,却发生了这样一件奇闻,学生竟然告起了万历首辅张居正。逼的张居正向皇帝递辞呈,准备辞官回家,要不是皇帝和太后的挽留,张居正的改革大计只能是无疾而终了,他本人也只有“告老还乡”。那么是谁有这么大本事,让堂堂的首辅大人如此这般呢?

说起来,这个人还是张居正的学生——刘台。两个人的关系起初都还不错,主要是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的牵线。要知道张居正在当宰相之前,家里也就基本上是一个小康状态,可是等张居正当了首辅大人之后,张家早已是富贵荆襄。对于张家的富贵,刘台是出了大力气的。他起初是江陵的地方官,张居正虽然是自己的老师,可是远在千里。但是张老师的父亲却近在眼前,于是他将江陵的土里圈了了一大片,然后以***价卖给了张文明。这一来二去,张文明在给儿子张居正的信中说了很多刘台的好话。

于是张居正看到刘台的表现还是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就把他提拔到了辽东当巡按御史。此时,作为学生的刘台也十分高兴,原来张老师还是记得我的。对张居正也十分的感激,准备到了辽东大干一番,一定要对得起张老师的提拔。可能是上台被刘台感动了,果然没过多久,辽东大捷。刘台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这是大好事啊,一定要报给张老师,让他好好高兴一下。于是马上写了奏章,准备快马送京城。这是旁边的人说:“大人,是不是斟酌一下,这个奏折好像我们不能上样!”高兴的刘台压根没有把这当回事:“我这是报好消息,不碍事。”

好问则欲自用则孝出自哪,好问则欲 自用则小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辽东大捷的捷豹传到京城后,臣民和皇帝都很高兴,但是有一个人不高兴。一个刘台最希望高兴的张老师,此刻阴沉着脸向皇帝上奏:“皇上,封疆大吏在外做事,不容掣肘。”皇帝陛下此时只有十三岁,随意张老师的意思就是皇帝的意思,于是准备等待张老师写信夸奖一番的刘台不仅没等来,反而等来了皇帝圣旨的一顿申饬。这让刘台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我这不久好好的报个捷吗?有什么错?张老师竟然如此对待我。等着吧张老师,我一定会做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证明我自己的。”

这件石破天惊的事情不是踏实肯干,而是上表弹劾张居正。这一下,大明王朝掀起了轩然***,一时间舆论直指刘台和张居正。张居正此时悲愤到了极点。“大明王朝开国两百余年,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丑闻。就连人所共知的大奸臣严嵩,还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丑闻。难道我张居正连严嵩都不如吗?”张居正找到了万历:“皇上,前面是因为报捷的缘故,刘台对臣怀恨在心,故而有今日之故。不过我朝开国两百余年,从未有学生弹劾老师,请允许臣告老还乡。”

万历看到张老师这般,只能亲自下去将他扶起:“先生不必如此,朕一定***的责罚刘台,还请先生留下辅佐我大明江山社稷。”万历有激动的说道:“先生的功过,别人说了都不算,只有朕说了算,不要轻信别人。”张居正还是恳求回家,万历还是不许,如此三番两次,张居正只有出来继续工作。对于刘台,万历是不会客气的,打他一百廷杖,并且永世不得为官。但刘台毕竟是张居正的学生,张居正毕竟是张居正,向万历求了几次情。终于刘台免了这一百挺杖,然后削职为民。

好问则欲自用则孝出自哪,好问则欲 自用则小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台案毕竟是明朝第一例学生弹劾老师的案例,也可以说是张居正改革初期遇到最棘手的一个难题,巡按御史刘台违制奏捷,而张居正出于保护刘台和自己改革的目的就想大事化小,可刘台居然直接上疏弹劾张居正。如果不是张居正背后有皇帝、太后和冯保的支持,他的改革很可能因此次***而被葬送。

幸亏当时是张居正改革的初期,大明上下出于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都一致支持张居正,并且刘台违制在先的情况下还要反咬张居正一口的行为也为人不齿,所以才没有对张居正改革造成更多不利的影响。

刘台,字子畏,安福人,即现在的河北永兴。穆宗隆庆五年考中进士。当时的朝廷政局,正处在张居正专权之下,但刘台不畏权势,勇敢上奏劾其罪过。

好问则欲自用则孝出自哪,好问则欲 自用则小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奏疏中列举了张居正种种违背祖制礼法的做法,以及营私舞弊之事:一,张居正在朝中位高权重,大权独揽,俨然以丞相自居,肆意作威作福,破坏祖宗法制;二,张居正持权威胁众臣,先后排挤高拱,王大臣等人,使朝廷丧失对官员的礼遇;三,张居正凭借手中重权,随意进行封赏丶惩罚,导致贿赂成风;四,张居正引荐人才,选用官吏,多存在私心,安插亲信;五、张居正巧言惑上,等等。奏疏中还提到,朝中百官,无不愤怒感慨于张居正的行为,但是张居正位高权重,没有人敢对陛下直言进谏。我虽师承张居正,受其恩惠,而如今却敢于公开指责他,是因为君臣情谊更加重于个人恩惠,所以就不能顾及了。希望陛下明察,亲揽朝政,不要过于信任张居正,导致败事误国。

奏章呈上,张居正十分生气恼怒,于朝堂上辩解说刘台是因为以前曾被自己治罪而怀恨,才这样中伤他的,并以辞职相威胁。明神宗派司礼太监带上亲笔书写的诏书前去劝慰,张居正才同意出来参与政务。不久,神宗逮捕了刘台,在朝堂上杖打一百,发配戍边。然而,张居正仍旧愤恨不已。下属官吏为了迎合张居正,就诬陷刘台曾私吞***上交赎罪的银钱。于是刘台又被发配戍守广西,刘台的父亲、弟弟也都因此获罪。刘台到浔州之后没多久就去世了,非常巧的是,张居正也在同一天病重而死。

刘台,字子畏,湖广兴国州(今黄石市阳新县)人,出生于四川巴县,隆庆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万历初,改御史。巡按辽东,坐误奏捷,奉旨谯责。父规,其兄刘春是历仕明代四朝的礼部尚书,仕途与孝宗、正德二帝相始终。元末,先祖为了避陈友谅之乱携三个儿子举家外迁。刘台以小人之心猜测张居正的深远用心他只觉得自己很委屈,他只觉得张老师是小题大做,想不开,刘台这个人啊很聪明也很能干,但就是心眼小,想来想去啊念头突然一动,难道难道张老师要舍我这小卒了?自己就天天瞎琢磨,正在在想不清楚的时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清平乐》中的“八大王”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他真的是有阳狂病吗?

感谢邀请

《清平乐》随着剧情发展的推进,剧中出现了一位厉害的"八大王",由于没代朝政不同,生在宋朝的王爷都没有什么权利。可是这个八大王却是剧中最幸福的王爷,父皇皇兄都宠着他。那么,《清平乐》中的八大王是谁?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权利?他真的是有阳狂病吗?下面请跟小编一起来看下吧。

首先先明确回答下作者的问题,“八大王”历史上确有其人,就是宋太宗的第八个儿子赵元俨。他没有阳狂病(神经病)。

《宋史》记载:八大王“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事母王德妃孝,妃每有疾,躬侍药,晨夕盥洁焚香以祷,至忧念不食。母丧,哀戚过人。”生母染病,他朝夕净手焚香祷祝神灵保佑,亲躬侍药,忧念母病而不食。宋仁宗即位后,刘太后临朝专政。赵元俨唯恐刘太后忌妒,深思沉晦,闭门与外人隔绝,自称谬语有阳狂病(神经病),不能上朝议事。从而也能证明他是没有病的。

赵元俨,虽然出身皇族,但是十分关心民间疾苦,他持有先王御赐的金锏,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宋太宗也十分溺爱他的这个小儿子,每次朝廷举办宴会,都会让这个小儿子坐在自己旁边。太宗曾经想让这个小儿子一直陪在他身旁,等到20岁再去封王,但太宗还没等到他的幼子封王就藩,就去世了。

  真宗即位后,对他的这个弟弟同样关爱有加,不断为其加官进爵。同时,真宗对弟弟的教育方面也十分上心,经常亲自为他安排老师。但元俨生性顽劣,很是不让人省心。有一次,宫中举办御宴,只是因为一个优伶的表现不合他意,元俨便大骂,甚至还动手***,失了***体统。***向来讲究礼数,大家在一起讨论圣贤之文,赋诗作对十分雅致,但赵元俨生为王爷,却毫无礼节。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真性情的体现。

“八大王”即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这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至于他的“阳狂病”是为了在朝堂斗争者自保而***取的幌子。

宋太宗一共九个儿子,赵元俨排行第八,但由于老九赵元亿早夭,赵元俨便成为最小的儿子。

赵元俨“少奇颖,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

身为幼子,自然备受疼爱,以致于他都成年了宋太宗都没有给他封爵,让他出宫居住,知道二十岁时“始就封”,所以宫中都称他为“二十八太保”,意思是二十岁的八太保。

在宋代人的文人笔记中,多称他为“八大王”。

宋真宗继位后对这位幼弟也是极为优待,尤其是后期,其他兄弟先后去世,赵元俨便更受重视。

宋仁宗继位后,赵元俨成为宋太宗唯一在世的儿子,自然也备受恩宠。。

宋真宗病重的时候,赵元俨曾以探病侍奉为由长期留在禁中,似乎有觊觎皇位之嫌,这引起了宰相等人的不安。

最后宰相李沆等人故意在他的茶水中滴入墨汁,让赵元俨觉得有人要下毒害他,他才吓得离开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