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邓石如的出现,标志着碑学书法的确立,由此在书法史上,开启了传统帖学书法冲击的大幕。
他是清代碑学思潮兴起后,第一位全面主张、实践而又体现碑学的书法家。
他在篆书、隶书、楷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扭转书风的作用,而且对后来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出现,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1、梁巘的发现。邓石如从安徽怀远的穷乡僻壤到大城市南京系统地学习书法,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而这首先归功于梁巘这位伯乐,他从邓石如青少年时期尚显稚嫩、但穷于探索的笔迹中,发现了他的潜力,于是他推荐邓石如前往南京,去他的好朋友梅镠家去学习书法。
2、梅镠的协助。清代时,经典的碑帖尚属“奢侈品”,只有名门望族也有,平常人家难得见到。
而南京梅家是江左名门,家中藏有大量秦汉以来的金石拓本,在这里,邓石如得以饱览、学习这些古代石刻拓本,其书法才由此走上正轨。
1、特殊的经历,让其养成了善学好思的习惯。
他生于乡下,青年时靠自己摸索学习,始终不得要领。当他来到南京,见到如此丰富的收藏,便一头扎进去,用心去临习与揣摩。
邓石如,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家贫寒,布衣终身。少年即好学刻印。
早年17岁时作《雪浪斋铭并序》篆书后博得好评,遂以卖字、刻印自给。如同行走江湖的字匠。
所到之处,收求金石,拜访名贤。名重当时的梁巘(yan)偶观邓石如篆刻印章大惊,惜其才。才因梁巘介绍而得睹梅家所藏。
梅镠并资助邓石如衣食笔墨等8年,让其专心在梅家富藏金石善本库中昼夜临摹数百本。遍及《石鼓文》及秦汉瓦档碑额汉隶。
学成名显江南。经曹文植的支持到京师。受刘墉、陆锡熊赏识。遭帖派首领翁方翁的排斥,才离京到湖北总督毕沅处做幕友。又遭孙星衍、洪吉亮等歧视,愤然离去。浪迹江湖。嘉庆7年(公元17***年)遇包世臣,视为知己,为之作传。
从明至清,帖派馆阁体糜行,柔弱之风笼罩书界。邓石如用碑派的实践,开碑学之先,转变书法颓势。直接跳出晋唐,直追秦汉。为包世臣康有为的碑学理论之先行。
草民书家邓石如//邓石如,虽出身贫寒,私熟短暂,年幼辍学。但天生聪慧,在家庭上辈影响下,喜爱书法、后天又勤奋好学。之后又不断外出饱览大千世界,结交文人雅士,同时也能以书会友,逐渐以书为生,也谋得从教职位,更能专心致至研习书法。经过孜孜不倦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终成大家(胡道昌)
沙孟海在谈到清代书人时说:“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大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大学时翁方纲,偏是那腾杖芒鞋的邓石如,确为至评。
“作为引领新风的人物,即便是高傲的赵之谦,对邓氏也极服膺,称: ”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邓石如
邓家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而是一贫如洗,从小邓石如是以砍柴、卖饼为生的。少时写字、刻印,只不过是为了卖钱维持生计而已。
家中的生活虽然清苦,可邓石如每日清晨都要研满满的一盘墨,练字练到墨水都用尽了才休息。
直到后来,邓石如一生结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户部尚书曹文埴和湖广总督毕沅。
这两人,一个掌管着大清国的财政,一个是地方大员,他们都对邓石如的一手书法篆刻称羡不已。
邓石如隶书册***
乾隆五十五年,邓石如随曹文埴进京,曹文埴在圈内大加夸奖,一介草民的邓石如声誉空前抬升,引起士大夫阶层的极大震动。简直是门庭若市,都来一睹“完白山人”(邓石如自号)的尊容。
邓石如一一安贫乐道的书刻家。
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
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这是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给鄧石如写的一副对联。描述他安贫乐道,一生不官的晚年生活。让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羡慕嫉妒恨。
其实,邓石如早年生活想不安贫乐道也不行。他虽出生在耕读世家,家境却十分贫寒,读一年书便辍学,为生存砍过柴,卖过饼,吃尽苦头。但是他从未间断过学习篆刻书法。17 岁就开始靠写字、刻印谋生,江湖游食。他交结同好,切磋技艺,曾临碑帖八年而不缀。到4 0 岁后,他戴草笠,着芒履,策毛驴,遍游各处名胜,精研书刻艺术,“篆隶真行草”各体皆备、自成一家,被称为“清朝第一"。尤工刻印,自成一家,世称邓派。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从中央到地方,连罗锅刘庸等书家政要对他也十分推崇,儒家进仕,书文进仕,学而优则仕,他要当个“三年清知府"应该说顺理成章,他当官从政机会颇多。
但是人如其名,石如性格耿介,不曲迎,无媚骨,有正气,这与官场的阿谀逢迎格格不入,他就不是"姜太公钓鱼",不然何以成就"安贫乐道”的极品人格。
于是在他5 2 岁时,远离都市喧嚣,用卖字,教书的钱,回故里买田4 0 亩,建屋一栋,过上田园生活,还经常将书刻售资救济乡人。
以后的1 0 年,他的书刻艺术日臻化境,书法要诀:“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至今盛传。他自甘寂寞,远离红尘。全心全意亲近书刻。每日清晨,研一盘满满的墨水,就着净几挥洒,必待墨水用干了才上床休息,求书刻之道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邓石如一生60余年,作品极丰,开辟了书刻新天地。篆书纵横捭阖,隶书大气磅礴,楷书踔厉风发,行书迟涩飘逸,大草开阔苍茫。时称“四体皆精,国朝第一”,刘墉认为:“千数百年无此作矣。”
邓石如一生爱鹤如妻,自题对联以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