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观造句
1、不要冷眼旁观看着你的朋友堕落。
2、冷眼旁观勾心斗角,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淡定的女人可以避江湖之险,因为不看重得失。
3、他先冷眼旁观,注视一切,准备伺机而动。
4、如果你不喜欢周围的事物,不要仅仅冷眼旁观,希望它们回改变。
5、他对人冷眼旁观,既不喜欢也不厌恶。
6、他一直冷眼旁观地等待着时机来临,打算好好地表现一番。
7、你们吵也好、骂也罢。甚至要打架、我都可以冷眼旁观了!
8、经济学家给出种种理由说明中国为何情愿冷眼旁观全球金融混乱,反而关注保护自己的经济,通过拉动内需来维持经济增长。
9、冷眼旁观的人往往能够看出事情的症结所在。
写的很好,表达的是人的疏离感,主人公的母亲死了,但他完全没有正常人的悲伤,一切都跟他无关,其实人类本质上都是局外人,你不可能真正进入任何一个人的内心,哪怕是夫妻,父母孩子。
这是一本奇书,成功预测了大部分平成、令和废宅,乃至一部分中国90、00后的生活状态。
这本书的开头,便已经像《百年孤独》和狄《双城记》的开头一样,成为文学界的经典:“今天,媽媽死了。也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而这部***的大部分内容,其实都是描写主人公默尔索眼中的世界:母亲的葬礼,女友玛丽的爱情,报复***的邻居雷蒙,孤独的萨拉马诺和他的狗,对他不满的老板....默尔索一直在冷眼旁观这个世界。甚至母亲的逝世,玛丽的告白,在他看来也似乎无关,他的人生似乎一直都是“无所谓”地活着。这个社会上,人总要遵循各种各样的规则,有法律上的规范,还有***道德上的约束,这些都是经过数千年来人类社会约定成俗的规则,用来限定一个人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做到基本遵循这些规则的普通大众是人们心目中“正常的人”,而不遵守这些规则的则被划为“怪胎、异端、少数分子”。很不巧,本书的主角默尔索就是这样的少数分子。
他在母亲葬礼上不流泪,对待女友玛丽的告白没有任何表示。在外人看来,默尔索对于至亲的死亡丝毫不悲痛,对待爱情和婚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妥妥的是个不孝子加渣男了。等到他枪杀了***人,在法庭,司法人员的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默尔索的个人悲剧向所有人揭示了一个事实:大众必须遵循这个社会已有的规则,否则便会被毫不留情地抛弃。
然而回过头来想想,在亲人的葬礼上大哭的一些人,平时就一定与死者相处良好吗?这是为了在外人面前表演出一副孝顺的形象,亦或是受到了现场悲伤气氛的感染,不自觉地哭了出来。
作者加缪评价说,莫尔索“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对于绝对和真实的***。”,“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事实上,主人公默尔索只是一个丝毫不加任何掩饰的虚无主义者,说他对母亲无感情也未必对,女友玛丽对他的求爱得不到回应,因为本质上默尔索和玛丽是两类人,他们也许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显然,现在像默尔索这样的人并不是孤例,比如相当一部分平成废宅,面对外界的形式,他们集中表现在工作上不愿意奋斗,不想努力,生活中性格萎靡不振,拒绝与异***往等等。随着外界形式的变化,中国也出现了相当一部分“佛系青年”。
加缪是一个***,他只是把一部分社会现实演绎浓缩成一篇中篇***,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看起来荒诞不经的故事。而名著的背后,其实是符合逻辑的,它展现的是某些社会现象。这个故事表面上展现了少数派与多数派之间的社会矛盾,也在更深一层次包含了尼***与虚无主义的思辨哲学。更深层次来看,主角默尔索这样的虚无主义者产生的原因背景,也许更加值得读者们思考。
平心而论,这本书写的不错,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我认为《局外人》主要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其中一层意味:
——那就是荒谬。
在我看来《局外人》的荒谬感十分的强烈,排除一切价值的同时要维系生命得存在又必须肯定生命的价值,但是这种荒谬感我认为是加缪思想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他给予我们一些价值来对抗虚无。虽然他由此走向了人道主义,这也是他一直被萨特等人诟病之处,但是尊重生命,人与人生命价值的相同,在默尔索的***中可以感知到,如果他没有杀***人,那么其实没有人可以判处他***,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生命,这才是底线,人可以不信仰上帝,可以抵抗身份的认同努力承认“自我”,但是至少要去维护我们参与生活的规则,加缪指出的就是人的生命和尊严。
《局外人》是加缪三种拒绝的开始,拒绝宗教启示,拒绝理性主义,拒绝虚无主义。在他塑造的荒诞性境遇中虽然没有《鼠疫》那么明确的价值导向,但也在表达着一些关于人的善恶的讨论。
加缪在《局外人》有很多想法都太敏感了,甚至有时太过理智,以至于表达出无所谓的态度。其实,很多时候太敏感了不是件好事!还是老祖宗说的好:难得糊涂。糊涂是很难得的。就佩服那些大智若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