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复句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本义是城门着了火,人们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用完了,鱼受牵连而死(殃:使受祸害。池:护城河),后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该成语一般充当分句或独立成句,也作定语。
故事如下:
宋国的都城外有一扇可以关闭的城门。这道城门坚不可摧。每当有外敌入侵时,宋国的军民将城门一关就可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城门前有一条护城河围绕着这座城市,河里生活着许多鱼儿。护城河的水是城里唯一的水源。
有一天,城门不慎失火,火势很大,不一会儿城门上就冒起了滚滚浓烟。人们大惊失色,纷纷从城门里跑出来。由于附近没有水源,为了救火,人们只好赶紧从护城河里打水救火。他们有的端木盆,有的挑水桶,来来***在城门前穿梭着,把手里的水一点点往城门上泼。这样一来,护城河里的那些鱼儿可给害苦了。它们不是被人们从河里舀起同水一同泼进烈火中烧死,就是自己挣扎出来落到地上摔死。后来,护城河的水被救火心切的人提干了,那些没被舀进火里的鱼,也难逃一死,旱死在干涸的河床上。
北齐、杜弼《为东魏檄蜀文》中有句名言,叫“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本义是城门着了火,人们用护城河中的水救火,以致河中的鱼儿受牵连而死。后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患。
但东汉、应劭《风俗通》中对这一成语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他引述了一个传说,说是宋国有一个叫池仲鱼的人,居住在宋国的城门边上,一天,城门突然着火了,大火蔓延到了池仲鱼家,竟把池仲鱼给烧死了。这以后,便有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说法。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的出处是《后汉书·列女传》中的故事。
据传,汉朝有位名叫陈圆的家贫女子,小时候就懂得读书写字,并喜欢读古人传记,尤其是喜欢读到高尚人物的故事。她后来嫁给了陈翊,生有一子。但是不久之后,陈翊便因犯罪被官府判处***,仿佛陷入了绝境。
不过,陈圆并没有放弃,在平静地面对失去丈夫的打击后,她开始积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帮助邻居搬运东西、种粮食等等。她还跟儿子说:“『殃及池鱼』,我们现在遭受的危难,不应该波及别人。”
后来,城门不幸失火,火势迅速蔓延到全城,陈圆的邻居们都惊慌失措地去救火,而陈圆仍然坚守着自家的东西,没去参与救火。最终火势被扑灭,城门被拆除。但是在大火过后,陈圆的邻居却发现,仍有无数的家境并不富裕的人家因救火而倾家荡产,他们的池塘里的鱼也一起死亡了。
陈圆的故事传颂开来,成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成语的来源。这个成语后来成为了表示一些***或者行为将会波及其他无辜人的负面影响的常用用语。
词语:导火线 [拼音]:dǎohuǒxiàn [释义]:
①***的引火线。
②比喻使***发生或变化的直接因素:***的导火线。下一词:导火索上一词:导热 有关导火线的成语 抱薪救火不吃烟火食不通水火步线行针趁火打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穿针引线撮盐入火厝火积薪打得火热单丝不成线刀耕火种刀山火海灯蛾扑火灯火辉煌电光石火冬寒抱冰,夏热握火洞若观火断线风筝放长线钓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