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墨:(1)调墨的浓淡,在于用水,会用水,墨才活。为了感受一下水量对墨的影响,你可以自己加不同的水量,在宣纸上画画,这样可以体会并找到你想要的墨色(墨色分为渴,润,浓,淡,白五种)一般书法用墨不要加太多的水,但水少也是不行的,应保持在二者之间,自己体会一下。 (2)调墨时我建议:将买来的墨块+一得阁墨汁+适量的水在磨研中用磨块研磨一下就可以了,有一些工具你可以向店老板询问,就可以买到了。2.用笔:全身之力(不是蛮力)要用于笔上,协调肩肘腕指,要善于发力,将力贯注于笔端,不以指运笔,应以腕运笔,动作协调(练练就好了),虽然有用笔的很多方法,但也不能完全被法所束缚。
执笔、腕法与肘法,直接或间接关乎用笔用墨,关乎书法。 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传统所谓“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五指执笔,须各尽其力。执笔方法甚多,若拨镫法、五指法、三指法、两指法、凤眼法、回腕法、平覆法等,但是,讲究执笔之法,目的在于利于用笔。只知一大堆执笔办法,而不知用笔,究竟没有用处。
相传执笔要握紧,以至于从背面忽然拔之也不出,此说是偏见。全身之力,应该协调于肩、肘与腕、指,要善于配合发力,将其贯注于笔端,单纯在笔管上使傻力气是没用的。而且,纸上写出的字,其笔画有无力感,完全在笔画的使转变化与搭配关系中,与握笔的力气更无多少关系。
宋姜夔《续书谱》云“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运之在腕”,可见“执”与“运”的不同功用。腕法有三种,为:枕腕、提腕、悬腕。腕法之妙,最显著于悬腕之时,其圆活灵便与否,影响倒用笔的筋脉与气势。悬腕,有时是必须的,如写大字、行书或草书,但有时未必见佳,如写小字,悬腕就难能。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抽掣既紧,腕自虚悬,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间,笔力自能沉劲”,悬腕而能注力自如,为得法。元郑杓《衍极·天五篇》云“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甚为机要。作书时执笔须与腕肘同用始为得之。清蒋和《书***宗·笔法精解》云“运用之法:小字运指,中字运腕,大字运肘”。肘法亦有三种,为:伏肘、提肘、悬肘。腕之力发于肘,故悬肘与悬腕是相关的。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论语卫灵公篇》共有四十二章***。记述的内容比较广泛,在政治方面,孔子依然把执政者的道德修养作为论述的重点。在这篇***中,孔子突出地表达了对人民的认识观念,即人民处于被统治地位,人民又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社会存在。
孔子认为执政者知礼行仁,社会就会安定和谐,人民就能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