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齐全"是一个矛盾的词组,意思指的是在两种或多种选择之间无法做出决策,因为每个选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无法同时满足所有需求或目标。
它表示陷入了两难境地,无法在不损失某些方面的情况下做出抉择。
当面对两个或多个互相矛盾的选项时,选择任何一方都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损失或牺牲。这种情况下,人们感到困惑和无法取舍,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同时获得所有的好处或避免所有的弊端。
例如,一个人可能要面临在事业和家庭之间作出抉择。如果他选择全心全意地投入事业,可能会获得职业上的成功,但却可能牺牲了与家人共度时光。相反,如果他选择把更多时间花在家庭上,就可能错过一些职业发展的机会。这种情况下,他陷入了两难齐全的境地,无法同时满足事业和家庭的需求。
就如忠孝吧其实他们并不矛盾,可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比如两者只能选择一个的话,那就是两者不可兼得拉.这种问提不用钻牛角尖的因为两者都是有价值的东西,古人也只是用来打比方而已
道德两难法提出者是劳伦斯·科尔伯格,他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隆维尔市的一个富商家庭,高中毕业后不顾家庭反对自愿当一名商船机务士,从事协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犹太难民通过英国海防偷渡到以色列的工作,也正是这次的经历为以后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奠定了基础。
道德两难法的来源发展:
在当代心理学界,道德发展拥有两个较大的学派,分别为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和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派,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正是柯尔伯格的学说的思想来源,柯尔伯格可以称为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与儿童的思维发展联系密切,在儿童10到11岁时道德思维经历一场变动,在此之前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后果为依据,在此之后儿童判断则多以目的为依据。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两难法内容是什么: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是由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结构,或形式反映出来的,有着内容和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不对”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理由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他认为一个道德问题都只有三种回答:肯定、否定和犹豫不决。
事实上,道德两难问题也正是他阐述、分析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证据。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因此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海因兹偷药"这个故事是最能体现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法”: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而药剂师花200元制造镭却卖给病妇的丈夫2000元。高额的药费注定病妇一家给不起,为了救治妻子,她的丈夫不得已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这个丈夫这样做对吗?法官该给他判刑吗?在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