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成冰的实验现象,滴水成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10-13 24 0

滴水成冰的实验步骤及原理?

您好,实验步骤:

1. 准备一杯温度为室温的水和一块冰。

2. 拿一个干燥的盘子,将水倒入盘子中。

滴水成冰的实验现象,滴水成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将盘子放入冰箱中,等待水变成冰。

原理:

水的结冰是由于水分子在低温下减速运动,水分子的活动性减弱,逐渐形成规则排列的冰晶体结构。水分子在冰晶体结构中的排列方式,决定了冰的形状和大小。因此,将水放入冰箱中,将其温度降低,水分子的运动减缓,逐渐形成冰晶体结构。

滴水成冰的实验现象,滴水成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滴水可以成冰2 当水温达到0°C以下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变缓慢,接触到的表面也变得冷却,当水滴接触到物体表面时,温度较低的表面能够吸收水滴中的热量,使水滴温度降到0°C以下,然后水分子持续放出热量,使表面水分子逐渐冻结,最终形成冰晶。
3 若要进行滴水成冰实验,需要准备一个冷冻箱或者浸泡在稀盐水中的容器,将纯净的水放入试管中,在适当的高度滴入水滴,将试管放入冷冻箱或者稀盐水中,观察水滴是否冻结并形成冰晶。

如下:滴水成冰是可能的。
滴水成冰的原理是水在低于0℃时会凝固成冰,而当它被滴落在冷物体上时,很容易冷却到0℃以下,进而形成冰。
所以只需将水滴在低温表面即可实现滴水成冰。
具体的实验步骤为:将瓶子里的纯净水倒入一个小碗里,放在冰箱的冷冻室中冷冻数个小时,直到水温降到0℃以下。
然后把小碗拿出来,用眼滴垂成一滴水,在冰箱里放置一块冷冻板(或放到窗户外面的玻璃板等物体上),使滴落的水滴接触到该物体上。
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滴水处是否形成了冰块。
特别注意的是,实验时要注意不要用手触摸冷冻板和滴水位置,以免导致伤害。

实验步骤是:将水和乙酸钠按1:1.3的比例放入烧杯中,将烧杯放入热水中,保持水温在60度,并用搅拌棒溶解烧杯中的晶体。

滴水成冰的实验现象,滴水成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另一个干净的玻璃杯中,盖上盖子,防止杂质落入溶液中,然后放入阴凉处,使溶液温度恢复到正常温度。

实验原理:乙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滴水成冰的实验步骤是将一滴水放在搁板上,然后将搁板放入-18℃以下的冰箱或冷冻室中,等待数小时,就会发现水滴已经变成了冰球。
这个现象的原理是因为水在温度低于0℃时会结冰,而当水在搁板上形成滴状时,它表面所处的温度比周围空气的温度更低,因此会很快冷却到0℃以下,从而结成冰球。
此外,这个实验也可以延伸到探究水的凝固温度与压力的关系,如果在相同的温度下,将水放入气球中并将气球放入高压环境中,水的凝固温度会升高,因为高压会阻止水分子正常地排列,从而延缓凝固的过程。

儿童科学小实验滴水成冰原理?

以1:1.3的比例将水和乙酸钠放入烧杯中,将烧杯放入热水中,保持水温为60度(可适当提高),用搅拌棒把烧杯中的晶体溶解(60度时溶解度为130g /100gH2O)。以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另一干净玻璃杯中,盖住盖子,防止有杂质落入溶液中,再小心放入冰箱或至于阴凉处,将溶液温度恢复到常温。

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过饱和现象,此时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当往溶液中加入一小块溶质晶体,即能引起过饱和溶液中溶质的结晶。

一般固态下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其稳定过饱和溶液容易生成,如硝酸铜、硝酸锶、硫代硫酸钠、乙酸钠(醋酸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