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哀兵必胜。
哀兵必胜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的意思是指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胜利。常用以鼓励处于劣势的一方要建立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在句中作主谓式、作谓语;用作褒义。
是“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哀兵必胜出自《道德经》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我认为这里的“哀”并不是悲哀、哀怨的意思,因为士气低落,毫无胜念的兵是必败的,所以结合道德经所言,哀兵必胜的“哀”应是谦虚、谨慎的意思。
哀兵必胜的解释应为:谨慎谦虚的兵一定会取得胜利。
自古以来就有“哀兵必胜,骄兵必败。”从来没有听说过:“哀兵必败” ,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哀兵”,摆兵布阵才会小心翼翼,才会上下一心,才会更有士气。所以,“哀兵必胜”更正确些。
"哀兵必败","哀兵必胜"同是哀兵怎么又败又胜呢?
一胜一败可就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了,不过两个"哀兵"可不是一个意思的"哀",此乃字同意不同,胜败也就有了根本性理由,无可非议。
"哀兵必败"战前哭爹叫娘,闻战垂头丧气,必败是无话可言的,这样哀兵是混饭吃的,不晓得当兵为谁而战,政治目标不清或对政治目标有怀疑,总而言之,不具备牺牲精神,就不是真正的兵。
"哀兵必胜",两眼泪水的抗日军民,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日军残忍***,悲哀心情激起的怒火似乎要烧掉整个日本,这样的哀兵是战无不胜的,为战死沙场做好了大无畏的思想准备。以哀促战,这才是真正的兵,必胜无疑。
这便是中国字的神奇,可贵,一字多音,一字多意,不但如此,立场性比叫强,一个“哀"字可代表两种意义,两种政治立场,两个阶级的两种兵。外国人看中国字,真叫难的糊涂。
哀兵必胜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的意思是指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胜利。常用以鼓励处于劣势的一方要建立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在句中作主谓式、作谓语;用作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