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文学,儒士;文人。 斯文有传:礼乐教化、典章制度;文学典籍等,有人继承。 学者有师: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韩愈《师说》中有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指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 “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出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 《祭欧阳文忠公文》节选: “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
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
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 译文: 先生(欧阳修)在世上活了六十六年。(因为有了您) 人民有了像您这样的父母官,国家才有您这样德高望重的人。
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因为害怕先生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
先生就象高山大川,看不到它(山川)在运动,但受它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知晓。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金圣叹,脂砚斋,毛伦、毛宗岗父子等人,在《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的创作与传播过程中有重要地位与作用。
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中国的文学在经历了漫长而灿烂的发展道路后,终于结出了可与世界文学比肩的"四大名著”这样伟大的作品。同时,诸如金圣叹这类的评论家,批注家,也为此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久富盛名,阅读与宣传研究《水浒传》,金圣叹的批注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但是,正如金圣叹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念来批注《水浒传》一样,我们今天评价金圣叹的观点也应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水浒传》能流传至今,首先取决于它高度的社会意义与塑造艺术形象的高超水平。而如何评价《水浒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进步,是会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金圣叹只不过是因《水浒传》的巨大成功而在众多"追捧”的江河中翻起的一朵浪花而已。
谢邀!读书人读书目的不一,有的为了增长见识,有的只是打发无聊,不是***要研究什么,非要弄出个“颜如玉”或者“黄金屋”来,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读金圣叹,照样读水浒。
呵呵!
没道理!金圣叹之于水浒,也不过是一家之言,个人感受而已;评论也是个人立场,很多并不着边际,可以作参考,但不能奉为金科玉律。读书还是要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不能人云亦云!
对于任何一句【俗语】【名言】,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不足奇。
第一次看到七十回本的《水浒》没有[传]字,是上初中将书放入课桌的抽屉中偷偷摸摸看完的。见著作者为施耐庵,金圣叹点评,是一本直排版繁体字的【老书】,直到1***4年全国评论水浒,才又知道水浒有多个版本,最长的是一百二回的《水浒传》,短的有五十回,七十回,八十回,一百回的,可谓是五花八门,其间还有【儿童版】。直到此时方才知道第一看到的是【金大爷腰斩】的《水浒传》。
至于金圣叹为何”腰斩”《水浒传》,当年的评论多是以他”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批判的。
后来随着自己不断地看了一些与水浒造反相关的如《荡寇志》《后水浒传》(讲述洞庭湖杨么造反)之类的杂书,才明白金大爷并非是”维护”而是在”鼓励””赞扬造反”。
顺便说一句,金大爷算得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才子,也是一位点评中肯的文学评论家,他是在清朝初期的【哭廟】***中被冤杀的才子,推翻清朝以后,被尊为反请先烈。
如果将金大爷放在如今的网络论坛,无疑将会是名符其实的大V级人物……
看《水浒传》,要不要了解一下金圣叹,或许如同当年我上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对全班学生说的一句话“读书不看《红楼梦》,读到大学也枉然“。直到40多年后的同学聚会,再次谈论起当年轶闻,仍然有老同学不知道”睛雯”是哪本书中的人物。或许这是所谓的【各取所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