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这个词语,我第一次是在看《王阳明》这本书时读到的,刚看到不理解,认为就是良好的知见而已。经过一段阅读,慢慢的有了更深的理解。
什么是良知?
“良知”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是这么说的: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 大意: “良”是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意思;“知”,意思为”智慧”。
孟子的“良知”是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指天赋的道德观念。
我认为“良知”是我们本性里的善良本能,是自然的规律的大智慧,是宇宙的正能量,但是需要我们用本***知和接受!
良知在我们人生中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有良知,良知是做人的基本,拥有善良的心态很重要,就是良知的雏形。
良知是源于天地日月普惠精神的良心知觉。
人类从根本上看是来自自然,一生又受天地日月大父母养育,在意识深处,皆有大父母的基因底气。
在漫长的延续进化过程中,人的良知在不断被当代着色,同时也被不断清净还原,虽有智慧经验累积,但底色始终不易。
当代社会,科技突发,奇物竞起,人欲纷飞,似有物欲横流之势,席卷人丁随波逐流,争相逐利逐势,沉迷感官***,以至巧取豪夺,争斗加剧,化分多极。
人们普遍在获取的满足和失落的忧郁中沉浮,隐隐浮现出浓浓的焦虑。这其中既有功利的挤压,更有良知的警觉。心底的良心在翻腾呼唤:偏极,偏极!我是清悠,我是明亮,我是温暖,我是厚重,我是滋养,我是广济,我是普惠,我是适宜,我是永续!
心底的呼声日益高涨,与世俗的价值对冲交融,即将要以新的面貌浮出水际。
中央洞察形势,推出山水理念、三清政治、温暖扶贫、业态升级,命运共体。
个人当应时适势,抑制贪欲,拨云开雾,露出良知。如此,世道复归正常,人生重还福义。
(本人原创作品,配图来自网络)
感谢邀请!良知的概念来自于大思想家孟子的学说。
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讨论人性并明确提出人性善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说,人的内心中存在一种不需要后天学习就先天存在的能力,这叫良能,有一种不需要思虑就能知道的东西,叫良知。他们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先天存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的一种能力。这种良知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良心。良心是什么东西,其实就是一种我们做了好事会很开心,作了坏事会很担心羞耻甚至恐惧的一种感觉。这种良心是善的。孟子认为,良心***都有。那么怎么证明呢?孟子举例子说,有人看到孩子快要掉到井里,那一瞬间,会想去救他,这是一种心理的本能,而不是想要什么功利性的目的。这种本能就是良知,就是人性善的内在根据。
所以,孟子的良知良能是他性善论的基础。从这个思想出发,孟子认为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修炼道德保存良知良能防止良知良能丢掉的过程。所以,孟子有一句名言,值得我们学习: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意思是人生之道没有其他的,只是要追回我们失去的本心而已。而这个本心,就是良知!
良知,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
儒家认为,人类先天应有的道得意识。
明朝,王阳明《大学问》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虚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不可能消失的。但它往往被私欲所遮蔽。
首先,要每时每刻提醒自己的良知存在。要让心灵主宰的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让欲望占据。要时刻修炼自己。保持一颗:正人,正念,充满正能量的心。去面对生活。
总之。良知就良心的发现。就比如。老的养小的。小的就应养其终老。不善养就是丧良心。缺少良知。 (待续 关注)
要区分伪良知与真良知来区分。对于真良知,就拿一个人来举例子,你可以从他所做的事情看的出来,比如,他奉献的多少,奉献的本质又是什么,对象是什么,一个人真的良知不需要拿对等的东西去比较的,他所付出的,也并不是为了能够获得多少回报,只是为了他人能够快乐一点,为社会风险的多少,减少他人多少的困难与忧虑,生活的所做所为是否在触碰自己人性的底线。人虽然不完美,但是如果能够把基本的道德做好了,我相信,一定能够做好自己的,也许,那些默默无闻付出的人,都是可爱的。第二,对于伪良知,有时候我们无法分清其本质目的,可能会被他的表象所迷惑,或者他短暂的付出,为了社会给其多倍的回报,不为别别的,只为自己,有的人会问。你说这么废话干什么,我想说的是,这不是废话,比如,一个人用富人的钱给穷人,你咋看呢,你无语了吧,其实,这种情况,是有,不可否认,这种人真有。但是毕竟少数,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的,如果早点认识人性,充分认识人性就好了。
朱熹在解释孟子“良知良能”时,引二程说:“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 粗看起来,二程的“皆无所由”和“乃出于天”这两句话显然是自相矛盾的;但是仔细考究一番,就会发现这里大有深意。“皆无所由”的意思是说良知良能没有任何超越的根据:既不依赖于超越的天(自然的或神性的天),也不依赖于超越的人(经验的或心理的人)。这是因为在程朱理学中,“天”和“人”都有两种用法:超越的,或先验的。程朱反对超越的天,认同先验的天,认为后者与心为一,“原无内外” 之别;反对超越的人(如笛卡儿的心理经验的自我),认同先验的人,认为后者就是具有道心的人、本真的人。末一句“不系于人”之人就是经验的或心理的人,亦即超越的人;而“乃出于天”之天则是先验的天,这也就是说,出于天即是出于心。良知良能出于良心,乃是绝对地自明的自我给予(the absolutely evident self-given)。这就是现象学视域的良知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