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乍暖还寒,一般是说,初春,冬日里的寒气还没有完全散去,如果是在没有风又晴空万里,阳光普照的气侯里,天气比较温暖,但一遇风较大,又是个阴天没有阳光,那就像冬天一样冷,甚至比冬天还冷,如果冷的严重的话,地里的农作物也会受影响。这就是人们说的乍暖还寒吧。
乍暖还寒,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1.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里的“乍暖还寒”是说秋天的天气骤冷骤热。
2.宋·朱淑真《中春书事》诗:“乍暖还寒二月天,酿红酝绿斗新鲜。”这里的“乍暖还寒”是说春天的天气忽冷忽热。
3.宋·刘清夫《玉楼春》词:“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
乍暖还寒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冬末春初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另一种就是诗词解释上面的忽冷忽热。从文意上讲,本文说的应该是秋天的忽冷忽热,并不一定是春冬交替。从“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难看出:当时是萧条之景,唯秋日凄凉。如用春天来理解,不如秋天之深刻,所以上阙被用来写秋景绝对可以。
对于春天一说,细品一下,这首诗不但无味,而且无理。无论飞雁黄花还是梧桐细雨,都告诉着我们这是秋天,跟春天风马牛不相及。
春天之说只是乍暖还寒的一种字面解释,真正放到诗的意境中的,还是李清照笔下的秋天。希望我的理解对你有所帮助,就这些吧。
乍暖还寒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二月里,万物复苏,乍暖还寒。春节小长***后的第一天即是立春,却也逃不过“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老话儿。从气象上看,二月份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地区,而在其他大部分地方唱主角的仍是冬季。俗话说“人勤春来早”,对于农民朋友尤为如此,刚过完年,就得开始筹划着春耕春播那些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