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代佛教兴盛,寺是教育,修行的地方。修行有早晚课,暮鼓晨钟,提醒大众按时修行学习。《枫桥夜泊》,唐,张继诗,前两句写景寓意人老珠黄,白发苍苍,人生苦短,后两句警醒大众脱离苦海,得大解脱,及早修行。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很好阐述。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枫桥夜泊》里面的名句。这首诗里面提到的“寒山寺”,在姑苏城外的枫桥镇(现在的姑苏区),最早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始建于六朝时期梁代天监年间,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期间多次火毁,多次重建。因唐代寒山和拾得二位高僧,曾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故更名为寒山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颇多,有《枫桥夜泊》的石刻碑文,有寒山、拾得二位高僧的石刻像,还有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等。可以说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华古刹。
《百丈清规·法器》中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梵钟是佛教的法器,佛教的一切法事活动和佛家的日常生活都以梵钟为令。早上敲钟叫做“开静”,击破长夜的昏沉,叫醒熟睡的僧人起床做早课;晚上敲钟叫做“止静”,提醒僧众该休息了,同时也可以超渡那些幽冥的苦难。这就是“晨钟暮鼓”。这个钟声每次要均匀的敲击一百零八下。一百零八代表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无名烦恼。敲钟偈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那么,张继在客船上怎么半夜还能听到钟声呢?其实他听到的钟声应该是每天子夜报时的钟声。寒山寺子夜报时的钟声,与别处不同。这里的和尚每天要在夜里十一点四十到凌晨零点之间,均匀地敲击一百零八下。最后一下正好在子夜与凌晨相交的瞬间。这样精准的敲钟功夫,那真是要心无他物,整个人大概都和寒山寺融为一体了吧?不得不令人叹服!
千年寒山寺中那千年的梵钟声,穿透历史长河,圆润洪亮,浑厚绵长!它带给芸芸众生平安吉祥!借助这千年钟声,我们默默地许一个愿:愿我们的中国梦早日实现;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复兴!
唐诗《枫桥夜泊》中“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里的“夜半钟声”同暮鼓晨钟这个成语中的“晨钟”之说并不矛盾。
一、《枫桥夜泊》解读
唐朝著名诗人张继在一个秋天的凌晨,乘船到达寒山寺,并在此留宿,当时他身临月落、乌啼和霜满天的场景下,心伤怀感,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枫桥夜泊》。全诗曰: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这里的夜半实际是凌晨时分
《枫桥夜泊》之后的一千余年间,多少爱好凡事弄个明白的文人墨客都有过同本题一样之疑问:寺庙讲究的是暮鼓晨钟,为什么张继老先生却听到的是夜半钟声?甚至有人也解释,在姑苏一带至今就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但我却一直认为,一千多年前的张继先生当时听到的就是“晨钟”。理由有三:
1、张继诗中所说的“夜半”同“半夜”并非一个概念。一般情况下,“半夜”是指***时分,,而“夜半”则是一个时间段,从天黑至次日凌晨这段时间都可叫做“夜半”;
2、“暮鼓晨钟”这个成语中的“暮”同“夜”也不是一个概念,它是指日落后、天黑前的这个时间段,而“晨”却是指凌晨,往往是天尚未亮,正处于“夜半”时间;
3、张继诗中另外三个时间参照物“月落”、“乌啼”、“霜满天”表达的时间节点也恰恰都是黎明之前的时间,尤其那乌啼之时,一定不会是半夜三更。
晨钟暮鼓只是普遍说法,并不是说全国各地任何时候任何寺庙都这样。
其实在唐朝,寺庙半夜敲钟是常态。陈羽的《梓州与温商夜别》,就有“隔山悠扬半夜钟”。白居易也曾写过“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也有写:“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
宋代学者陈岩肖的《庚溪诗话》也有解释说:“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宋代孙觌的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种种证据表明,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在古代本来就是有的。
《枫桥夜泊》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张继所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几年一首很流行的情歌,经过歌手毛宁的演唱,一夜之间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这首歌曲中的许多词汇,就取才于张继写的这首古诗中。月落乌啼,渔歌唱晚。夜半钟声,寒山寺,一艘客船。更给《涛声依旧》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至于寺庙里的和尚,为什么总是在夜半三更的时候敲钟呢?原来寒山寺的和尚,都有一个早睡早起的习惯。夜半三更敲钟,这是一个报时钟,所以在外人看来,也就见怪不怪,习己为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