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每年多少泥沙入海?如上海的崇明岛,每年面积还在变大吗?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已经有非常专业的数据了,据2018中国河流泥沙公报资料显示,长江2018年的输沙量总量为8310万吨,较多年平均输沙量的3.68亿吨和近10年平均输沙量的1.22吨明显要少很多(如下图)。
了解了上述长江输沙量的实际情况,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长江的输沙量大小对崇明岛面积增长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长江是世界大河之一,全长6300余公里,年径流量在8000亿~1000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在8931亿立方米,其长度和年径流量在我国和世界上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三,被誉为“黄金水道”,同时由于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并流经了我国地势的***阶梯,是世界水能第一大河,水能***十分丰富。
而实际上崇明岛并非完全属于上海市管辖,位于岛上东北北端的启隆镇和海永镇分别属于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和海门市管辖。
崇明岛是我国面积第三大岛(第一和第二分别是台湾岛和海南岛),也是我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最大的沙岛,它的形成与长江泥沙的泥沙堆积密可分。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岛屿,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我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从长江流域来看,经过长时间的治理,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正在迅速改善,河流泥沙也在减少,目前来看,还有多少泥沙入海呢?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50年来,长江入海的泥沙量是平均每年4.86亿吨,而在90年代则每年不超过4亿吨,2000年后则每年不超过3亿吨,现在每年不超过2亿吨。
从统计数字来看,长江入海泥沙减少了一半多,这么多泥沙去了哪里?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径流量高达9600多亿,径流量这么丰富,泥沙含量不会太少,加之地处季风区,降水变率大,洪水期主要集中在夏季,大量泥沙会随着河水沉积在长江主干道上。
长江泥沙减少只能是生态环境的改变,地表径流中因植被增多,植物根系拦蓄泥沙,河水中泥沙量才能减少,而长江流域因降水较多,生态环境变化不是很大,人类生产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不象黄土高原那样深刻,所以说进入长江主干道的泥沙总量不会是减少很多,长江河口泥沙含量减少,主要还是因为三峡水库原因给造成的。
由于三峡调控径流作用,长江丰水期和枯水期界限越来越不明显,泥沙沉积停留在了不该停留的地方。一些江段的水流速度降低,水静则沙沉,大量泥沙沉入水库之底,无法像过去一样冲淤入海,这才是长江口泥沙减少的主因。
科学的说,长江中下游地区径流变化小了,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上,每年要耗巨资挖2千万吨沙来疏浚航道,泥沙因人工清理河道沉积在崇明岛也在减少,这并不代表崇明岛没有被泥沙淤积。
长江水日夜不停地携泥入海,崇明岛的扩张进程也一刻没有停止过。依照目前的速度来看,该岛每年增加约5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岛屿西北与江苏之间最窄处不足两公里。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加剧了河道变窄,反过来变窄的河道又迟滞了泥沙的流动,更增加了崇明岛与北岸的接壤速度,面积还在扩大。
崇明岛每年都在向东延展,西部防塌大堤牢固,所以结束了西塌东涨的历史,东涨而西不塌,总面积逐年扩大。
但由于长江上游绿化固土,减少了水土流失,长江泥沙含量减少,崇明岛周围水域泥沙沉积量减少,面积增大速度逐年减少。
西北角逐步向北扩涨,五十年后将与北岸的海门市联接,成为长江口的崇明半岛。苍海桑田,大自然的杰作,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发源于青海念青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峰西南侧,在上海崇明岛以东流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流经青海、***、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份。
长江流域图
根据统计,每年携带至入海口的悬沙总量平均值为4.32亿吨(1950—2000统计数据),同时长江入海泥沙量正在逐年减少,由每年的四亿吨减至每年两亿吨。
长江携带来的巨大泥沙量,大部分在入海口处沉积下来,形成沙洲,这些沙洲不断的扩大面积,最终连成一片,将长江的入海口不断的向前推进。在春秋时期,长江入海口还在今扬州一带,到现在,长江入海口向前推进了约200多公里。
在今天的长江入海口,形成了我国的第三大岛屿—崇明岛,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
崇明岛地图
崇明岛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岛屿,从初具雏形到形成如今的规模历经了约1300余年。崇明岛是如何形成的?下面我们来追溯一下,这得从它刚开始发育说起。
在唐朝武德年间(公元618—625年),在今吕四一带,出现了两个沙洲,两洲之间相隔70多里,分别名为东沙、西沙,这便是崇明岛的最早雏形。到宋代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东沙西北向发育了姚刘沙(沙洲上有姚刘两姓,因而得名),并逐渐与东沙接壤。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姚刘沙西北隔水约50里处,三沙涨出水面。
至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先后有营前沙、马驼沙、张蒲沙等10余沙涨出水面。到元末明初,东沙在水流冲刷下坍没,西沙坍没所存无几,三沙北部继续增加,姚刘沙南部坍没北部增涨,逐渐与三沙接壤。
明洪武《苏州府志》崇明县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