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立下的军令状的内容是:三日不办,甘当重罚。意思就是如果三日弄不到十万支箭,就自愿受罚。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军令状就是在军中立下的生死文书,一般就是说某事我一定做到,做不到就受军法处死。
所谓军中无戏言,这是真正关系生死的大事。周瑜嫉贤妒能,一直觉得“既生瑜何生亮”,认为诸葛才能比自己高,就想把诸葛杀死,而诸葛立了军令状,如果完不成,周瑜就可以光明正大杀了诸葛,他觉得诸葛难以完成(比如短期造十万支雕翎箭),所以他自然高兴。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军令状是古代军队作战时,领兵的最高统帅为约束出征的将领,保证其完成战斗任务与之签定的一种法律文书,它表明军无戏言,一旦受命的将领未能完成任务,则军法无情,必须受罚。
“军令状”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军令状的起源和军队行军作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指挥官的责任感,确保战斗的胜利。现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范围也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军队。
在三国演义中不仅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关羽,关二爷也立过不少的军令状。
比如在盟军讨伐董卓的时候,董卓的前锋大将华雄,在阵前挑衅。
韩馥推荐自己的上将潘凤出战华雄,潘凤还叫嚣:我的大斧早已饥渴难耐了。结果出去不到一个回合便被斩于马下,这下没人敢出战了。
这个时候关羽自告奋勇出战华雄,袁术看不起关羽,因为关羽的官职太小。曹操则不这么认为,他说:此人长得卧眉凤目,满脸英雄气,何不让他试试,便为他借酒壮行。
关羽这个时候便立下军令状说:小小华雄何须借酒,斩不了华雄,你们就斩我关某的人头。
军令状相当于保证书,只是执行更加严格,军人在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军令状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军令状的起源与军队行军作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的是加强指挥官的责任感,确保战斗的胜利,立军令状是有极大风险的,因为军中无戏言,下军令状,白纸黑字,那是要兑现的。
因为周瑜想借机杀掉诸葛亮,所以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高兴,周瑜认为十万支剑三内肯定是无法制完,就是一个月也是无法完成的,而诸葛亮答应了,只要三天后,没能完成任务,他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砍了诸葛亮的脑袋,除掉自己一生 最大的敌人,当然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