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命。义,正义。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
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舍生取义和不耻下问分别出自《孟子》和《论语》。
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原文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表达了生命和正义都是人所追求的,但当两者不能兼得时,应选择正义而舍弃生命。这句话强调了正义和道德的重要性,即使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也不应退缩12。
不耻下问则出自《论语》。原文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强调了谦虚好学的重要性,不因为向地位或知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提倡的谦虚学习的态度,鼓励人们应该保持谦虚,乐于向他人学习。
孟子的舍身取义思想就是孟子一直以来提倡的“仁义”思想,“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来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中舍的是生命,取到了仁和义。
文天祥曾写道: “孔日成仁,孟日取义。”“仁”和“义”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所以,与“舍生取义”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成语叫作“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出自《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问他,仁德忠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怎么办?孔子说:“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