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从字面上看,容易理解成七月骄阳似火,空气中仿佛流动着火焰一样,让人在暑热中煎熬。
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这句成语在多数情况下属于误传误用。 "七月流火"原先是《诗经》中的一句诗: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大意是:每当农历七月黄昏,一颗名为“火”的星星出现在西边天空时,暑热开始消退,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颗名为“火”的星星,不是火星,而是现代天文学中天蝎星座中的三颗星星,属于东方气宿的第五宿。“流”是指下移,到农历七月穿川扁沸壮度憋砂铂棘黄昏,已经移到了西边天空,所以成为“七月流火”。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释义 前句是引子,天气渐渐凉了。后句是落脚,该缝制寒衣了。今若想观察,要到阳历八、九月才行。 另《左传·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就是说大火星(心宿二)清晨出现在正南方时,寒就退了,大火星晚上出现在正南方时,暑就退了。 另外,中国古代也曾以大火星在不同时间出现在天空中不同地方的规律,制定过历法,称火历纪时。
《从“七月流火”说开去》
看到“七月流火”四个字,绝大多数人会觉得是形容天气很热,热的都流火了。现在有很多人,包括媒体人都喜欢用这个词来表示天气很热,因为这个词很形象生动。
事实上,这个词不是说天气热的,恰恰相反,是说天气凉的。
这个词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七月》是《诗经》中难得一见的长篇,详细记录了西周前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整篇描写了奴隶终年终日辛苦劳作,却不得温饱的悲惨情形。
“七月流火”中的“七月”是夏历(古代的一种历法,也有人说就是农历)七月,不是我们现在习惯的公历。(古书中的历法都是古历,不是我们现在的公历,这一点我们读书时要注意)。“流火”一词则与现代意义毫无相关。“流”为向下落,“火”为大火星(注意不是火星)即心宿二,“七月流火”就是农历七月,天上的大火星向下落,天气开始转凉了。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七月大火星向下落了,九月就要制作御寒的衣服了,十一月北风呼啸,十二月寒气冻人,没有御寒的衣服,该怎么度过这个年关?”。
类似“七月流火”容易因望文生义而误解的词语有很多,需要读者平时多辨别积累。现再举几例。
“呆若木鸡”,本意是指精神内敛的完美境界,现误用为比喻人呆笨,像木鸡一般。此成语见于《庄子.达生》。周宣王喜爱斗鸡,有个叫纪渻子的人专门给宣王训练斗鸡。过了一段时间,宣王问纪渻子斗鸡训练地怎么样了?纪渻子回答说,这只鸡看起来很凶狠的样子,其实心里很虚,没有自信。过了段时间,宣王又问。纪渻子回答说,这只鸡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想去斗,还有好斗的心理,还没训练好。再过了一段时间,宣王又问。纪渻子回答说,已经训练好了,它已经呆头呆脑,像只木头做的鸡一样了,说明它已经进入了完美的境界了,别的鸡一看到它,都吓得不敢靠近。
“朝三暮四”,本意是人用诈术骗人,现误用为形容一个人善变,类似于朝秦暮楚。“朝三暮四”见于《庄子.齐物论》。有个老人喜欢猴子,用橡子喂养它们。后来橡子不够了,老人就跟猴子商量说,以后每天早上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橡子。猴子们一听,早上吃得比晚上的少,都很生气不同意。老人就改口说,以后每天早上吃四颗橡子,晚上吃三颗橡子。猴子们一听,早上吃得比晚上的多,都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