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仲间是指在排名或地位上相差无几的几个人或物。这个词源于《左传》中的一句话:“叔孙于无穷,伯仲于无外。”意思是指叔孙(即叔叔的儿子)的数量没有限制,而伯仲(即兄弟中排行第一和第二的)的数量有限制。因此,伯仲间就指的是名次、地位或水平相近的几个人或物。
“伯仲之间”原本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排名相差无几的两人或两事物,也可用于形容竞争对手关系接近。在实际生活中,这个短语也可以泛指两者实力、价值相当,在某一领域无法分辨高下。比如,两个同事工作能力强弱差不多,就可以说“他们是伯仲之间的人”。值得一提的是,汉语中的另一个类似短语是“打平手”,含义也大致相同,常用于比赛中结果为平局的场合。而“伯仲之间”则偏重于对双方实力差不多的强调。不过,无论是“伯仲之间”还是“打平手”,都可以用于形容事物、人物之间的平衡关系,具有一定的比较和对比效果。
“伯仲之间”是一个形容词短语,可用来形容两个事物、人物、观点等相对而言的接近程度,表示两者差距不大,难以分辨出优劣。这个词语可以用在各种场景中,比如比赛、评比、经济等诸多方面。这个词语的来源,据说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相传齐国有两位大臣,一个姓伯,一个姓仲,两人学问、能力、功绩都很接近,难以分出高下。
后来当朝国君问他们:“你们哪个更贤才呢?”
他们都谦虚地回答:“臣斗不出伯仲,伯仲之间,陛下自己看着办吧。”
于是这个成语便传承至今。
一家有兄弟数人,在给他们起名字的时候,有意用上“伯(孟)、仲、叔、季”等字,以示长幼有序;这种习惯作法,如果从西周初年算起,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伯”是排行老大,“仲”是老二。《说文·人部》:“伯,长也。”“仲,中也。”举孔子为例:孔子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孟皮,字伯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孔子“抬到吓人的高度”,孔子的名字是不准随便提及的;近代孔子声价大跌,客气点称他一声“孔二先生”,不客气就干脆叫他做“孔老二”了。“伯仲”两字连用,表示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