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逍遥,形容自由自在的样子。逍遥游,是指摆脱世间一切名利和个人成见的牵扯,使精神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绝对自由的境界。作者借大鹏雄姿比喻自己宏伟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以及无滞无碍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同时对被人讥笑为“大而无用”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辩解。
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将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无形地贯注于行文当中。然后画龙点睛地阐发主题,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轻轻带出主题。最后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中收笔。
《逍遥游》描述了一种无所依托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世上万物纷纭,虽有“小大之辩”,但“犹有所待者”,都要依赖客观条件。鹏是大鸟,只有凭借九万里风才能起飞;蜩与学鸠是小虫小鸟,只能在蓬蒿间自由飞翔。真正的逍遥者,追求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文章后面部分,论述了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以保持灵动和生机。
本文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穷形尽相。很符合作者本人飘逸洒脱的个性。
逍遥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奢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多少人能放下,有多少人能舍得!佛,老子,庄子,圣人们无一不是舍弃了切断了诱惑,贪嗔痴,才悟道的。我辈乃俗人,看看就好。
《庄子》首篇以“逍遥”为名,“逍遥游”之意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逍遥”一词,在《庄子》中有六处,除《逍遥游》及《大宗师》篇,其余四处见于《天运》等外杂篇。见于《逍遥游》及《大宗师》者如下:
《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大宗师》:“***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
成玄英在《庄子疏·庄子序》中说:“所言《逍遥游》者,古今解释不同。今泛举纲,略为三释。所言三者:第一,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第二,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第三,穆夜云:逍遥者,盖是狂放自得之名。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
蒙培元说:“庄子哲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心灵的自由境界。《庄子》内篇的《逍遥游》,正是庄子哲学的主题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个自由意志论者,所谓‘逍遥’,就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
据此我们认为,逍遥游给我们最大启示应该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这种自由不是一般的自由,而是符合“道”的自由,这种自由既是我们内心理想的实现,又是物我两忘,让渡自我,与自然一体的精神自由,所谓“道法自然”也。
另外,《逍遥游》篇中,庄子借与惠子的辩驳,说明了“无用之用”的观点,而《山木》则篇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来证明“无用之用”。如下: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从这里我们看出,人不能太冒头,为人做事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