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简政提出的历史背景有哪些,精兵简政提出的历史背景有哪些内容

tamoadmin 成语文化 2024-04-25 18 0

我国机构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机构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或三种形态,以改革开放作为分割点,之前机构以“权力收放”为导向,呈现“精简—膨胀”怪圈;1988年明确机构改革主要着眼于转变***职能,并逐步跳出“循环怪圈”;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肩负新使命新任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必然,机构与行政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1 机构改革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2 20世纪50年代初,国务院第一次机构改革,建立了行政机构改革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第二次机构改革,对国务院及地方各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1世纪以来,我国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多个领域进行改革,例如国资国企改革、金融机构改革等。
3 从历程来看,我国机构改革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初期探索到逐步深化,不断完善机构体系。

从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来我国先后于1982、1988、1993、1998、2003、2008、2013和2018年进行了八次较大规模的党政机构改革。

精兵简政提出的历史背景有哪些,精兵简政提出的历史背景有哪些内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通过这八次改革,使我国的党政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逐渐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相匹配,使国家机构得以精简、职能得以转变、机构之间的关系得以理顺,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法治化理念得以彰显、***办事效率大大提升,促进了国家各项大政方针的顺利落实。通过回顾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党和国家机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其职能定位,完善其职能体系,提升其运行效率和治理水平。

自1982-20188次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国务院机构共集中进行过

8次改革,分别是1982***职能也需要合并与重组年、1988年、199

精兵简政提出的历史背景有哪些,精兵简政提出的历史背景有哪些内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近代军事中最早的师一级单位是什么?

中国近代军事中最早的师一级单位是镇,开始于清末新军编练。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开始编练新军。1905年,练兵处颁布《立军制略》,袁世凯率先将自己编练的北洋常备军改为陆军第一至第六镇。

北洋第一镇,又称为陆军第一镇,其统制为凤山、何宗莲;北洋第二镇为陆军第二镇,这是袁世凯最早成镇的军队,统制为王英楷;北洋常备军第三镇为陆军第三镇,统制为段祺瑞;北洋第四镇,统制为吴长纯;北洋第五镇,其前身为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的武卫右军先锋队;北洋第六镇,其前身为袁世凯的新建陆军。

精兵简政提出的历史背景有哪些,精兵简政提出的历史背景有哪些内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末新军编练时,军队的师级编制叫镇,主要是学习日本。日本明治维新时,其陆军先学校法国后师从德国。日本陆军最早建立了六个镇台,后改为师团。清末新军编练时,我们又学习日本。民国建立之后,将镇改为师。

近代我国最早的师级单位是1902年清末时期,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天津实行军队改革、编练新军时在清军中建立师级单位,其编制分左右两翼,一个翼编六个营。北伐战争后又逐步演变成师、团、营的陆军基本结构。

在清末师一级单位是镇,最早出自袁世凯的小站确定下来的,当时只有新兵四镇,后来六镇,再后来就有三十六镇,但是这三十六镇没有完全成军。最著名的有曹锟的第三镇,也就是以后直系精锐吴佩孚的第三师。

清朝时,有八旗军和绿营两大军种。

其中,八旗军,是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而来,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有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八旗军,有拱卫京师的驻京八旗,以及守卫全国各个战略要地的驻防八旗两部分,是清朝能够定鼎中原的核心力量,也是清朝前期的国家精锐作战单位。

尽管八旗军是清朝军队的主力,但却人数有限,驻防八旗只有10万人,驻京八旗在巅峰期也只有1.7万人,要想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必须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说穿了在政治和军事上,满人其实也***用了***治汉的策略,绿营就在此背景下诞生了。

绿营,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顺治初年,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前朝明军以及其它汉兵,参照明朝军队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

随着八旗军的腐化,绿营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强。清朝中期以前,以汉兵为主旗人主导的绿营尚称精锐,但以后承平日久,营务废弛,日趋***,已经看不到当年那种虎狼之师的影子了。

同治至光绪年间历经裁汰,最后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巡防营,失去了常备军的作用,绿营之制仅存空名而已。

民国初年,绿营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地方治安卫戍部队,成为民国时期警察的滥觞。

根据《大清五朝会典》的记载,清朝年间全国绿营共设有66镇,总兵力将近65万人。绿营的最高长官是提督,统领一省绿营兵,官阶为从一品。绿营,以镇为最高战略单位,一个镇的兵力约为人左右。

甲午战争失败,让清廷看到了旧式军队的落后,于是,就“仿用西法,编练新军”,在天津小站成立了以袁世凯为首的练兵机构,这支军队称之为北洋新军。

中国近代第一个师级单位出现于1902年的北洋常备军左镇。时值清末新政,改练新军,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自直鲁豫募兵十二营,分左右翼,以王英楷、王士珍为左右两翼翼长,各六个营,军官从武卫右军中选拔,后又增募炮马工等营队。这支部队初时称为“新练军”,改称北洋常备军左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师级单位。1904年北洋常备军扩大后,改称北洋常备军第一镇。1905年清廷统一全国军队***,改称直隶(即北洋)陆军第二镇,1909年后改归陆军部节制,称近畿陆军第二镇。民国成立后改称近畿陆军第二师,即人们俗称的北洋军第二师。该师最后作为孙传芳五省联军的一部分,于1928年6月被国民革命军改编。

《大明风华》中出现了关宁铁骑,可关宁铁骑不是明末组建的吗?这支军队立过什么战功?

关宁铁军,可以说是一支神秘的强悍军团。神秘不是因为行踪不定或者深入浅出,而是因为它尴尬的历史境遇。

关宁铁军是由阁老孙承宗和袁崇焕共同组建的军队。袁崇焕一直不受明朝高层待见,最后也是含冤而死,所以明史对关宁铁军记载很少。同理,清代的时候,关宁铁军在吴三桂麾下,本身在明末就与后金杀的眼红,后来又随着吴三桂一起造反,所以清史对关宁铁军的记载也是反面居多。

而历史上,真正的关宁铁军如何。

关宁铁军曾与战国李牧骑兵团、秦国王翦兵团、汉韩信军团、汉霍去病军团、南朝陈庆之白袍军、南宋岳家军、元怯薛军、明常遇春兵团、清八旗军合称十大常胜军团。历史地位如此。

关宁铁军的组建的缘由是明朝天启年间,女真部族的崛起。因为不满明朝统治,女真部族开始起兵,称为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后金是马上部落,骑兵能征善战,建立了与后来关宁铁军齐名的八旗军。而在八旗军的铁蹄下,明军不得不变法自保。在袁崇焕和孙承宗的努力下,因地制宜,结合李成梁的辽东铁骑,推想了“以辽人收辽土”的招募方针,大量的吸收了被侵略的辽人作为军队的战力,提拔了辽人祖大寿、吴三桂等人作为将领。因为驻扎在山海关和宁远一带,所以被称为关宁军。

关宁军扬名天下是在明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挥师南下,围困宁远,为父努尔哈赤报仇,也为入关迈出第一步。可是第一步还没踩稳别夭折了,在炮火中,万人骑兵冲出,远处用火铳轰杀,冲到近处就用铳把砸下。八旗军一时难以取下宁远,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兵。而关宁军打退了不可一世的八旗军,被称作关宁铁军。

从此,关宁铁军进入历史舞台。八旗军再难过宁远一城。

崇祯二年,皇太极八旗军偷过草原,下遵化,绕蓟州,直取北京。袁崇焕得知后,亲率九千铁骑连夜救急。在北京城下,终于两军相遇,一面是士气高昂的数万八旗军,一面是疲惫不堪的九千关宁军。但是关宁铁军以破釜沉舟之势,拼死冲杀,硬是把八旗军在北京城下击退,明朝得以苟延残喘十多年。

之后关宁军发生剧变,核心袁崇焕蒙冤下狱,最后还被处死。而关宁铁军再又一次将八旗军杀退后被瓜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祖大寿指挥,一部分吴三桂指挥,一部分镇压李自成叛军。

1631年,祖大寿诈降皇太极,逼退清兵。1639年,皇太极再次攻打宁远,终于祖大寿兵败投降,还有后来清初重臣洪承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