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余生的诗句,形容劫后余生的诗句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12-06 6 0

怎样理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句话?

“无边落木箫箫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滚滚而来,面对箫的秋景,我想到了我常年飘泊在外,不禁感概万千,拖着多病的残年登上高台,经历若多艰难困苦,如今已白发苍苍……

767年,安史之乱平息后的第四个年头,杜甫56岁了。现在的年代56岁只是刚刚退休的年龄,但那时则已是垂垂老矣。

杜甫官场不利,岁至暮年,最终只混了一个工部员外郎。可怜杜甫对***忠心耿耿,却一直得不到重用,胸怀抱负始终不得伸张。而767年秋,还有一个糟糕的事情跟随着杜甫,也许就是在这首诗之前,杜甫左耳已经失聪。

劫后余生的诗句,形容劫后余生的诗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夔州有个白帝城,是杜甫多次光临之地,老杜在那里留下了不少惊世之作。站在白帝城上,往往令人叹息人的渺小,使人感觉到自己的可有可无。劫后余生、年暮多病的杜甫,面对此情此景,颇多伤感。

这一联出自杜甫的《登高》诗,是最能体现杜甫诗歌沉郁特点的诗句,语言的运用深厚凝炼,每增加一字,情感便深厚一层。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劫后余生的诗句,形容劫后余生的诗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十四个字,八重内涵,这就是一代伟大诗人杜甫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言离家在外,这种离家不是旅游,而是一种不得已的漂泊,若时日略短,则略怀心酸而已,此为第一重。

劫后余生的诗句,形容劫后余生的诗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在“作客”前下一“常”字,这种久客他乡的断肠之愁就不免要深重得多,此为第二重。

然今之乡愁竟是在深秋时节引发,则乡愁中又打入了秋之悲凉,双重愁绪积郁于心,此为第三重。

若不日即可归乡,则此愁或可消解一二,然诗人登高远望,蓦然想到了家在万里之外,归乡何其难哉!愁郁烦难,不可胜数。此第四重。

这是杜甫一首七律《登高》当中的诗句,《登高》也别称《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重阳登山。

诗的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常作客”诗人自身漂泊不定处境。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诗句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样的名句。这两句爆发出积郁在诗人心底的愤懣,总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这是诗人用全部心血浇铸成的诗句,概括性极强。有人说这两句诗包括八、九层意思,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恰值重九佳节,五可悲,独自登台而无亲朋,六可悲,扶病登台,七可悲,经常患多种疾病,八可悲,如今年过半百,九可悲。这种分析,充分说明这两句诗所概括的丰富内容,但却不可拘泥。因为这样解释,很容易把杜甫降低为伤时悲秋的骚人墨客,而忽视了他为了关心国家民族命运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以及因坚持进步政治主张却一生不得其用的悲惨遭遇。尾联,紧接上句,进一步发抒"百年"之感和"多病"之叹,并紧扣诗题,结束全篇。

这首七律句句对偶,严密整饬。由于诗人感情充沛,有如峡水奔腾,滔滔不绝,所以读起来一气贯注,自然流走,毫无雕琢堆垛之感。这是诗人在艺术上经过千锤百炼达到炉火纯青这一艺术境界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