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从四十岁开始一直到五十五岁一直在参加考试,可什么官都得不到。温庭筠自然心生不满,所以此后也就不想着自己做官了,他想,他应该把这机会让给别人。科举考试总不会不让来应考的考生进“考场”啊,温庭筠又来考试了,但他是无偿帮别人考试,就这样考着考着,温庭筠出了名,来请他帮忙考试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到最后温庭筠再来考试的时候甚至有专人盯着他,但后来温庭筠却能无声无息帮助八名考生通过考试,而自己却提前交卷离开。主考官还以为温庭筠有所收敛,岂料事后才发现他竟在主考官眼皮底下,通过“交头接耳”、“眉目传情”等方式鬼使神差地完成八个人的答案传送,替考能力可谓出神入化,温庭筠替考自然会让很多人不服,这也就导致后来他如同过街老鼠一样***喊打,最后孤身一人凄惨死去,连棺材钱都是平常与其交好的青楼女子帮忙凑的。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词人,他以才华横溢而著称。以下是一些关于温庭筠满腹经纶的故事:
- 年少成名:温庭筠自幼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在诗词方面展现出极高的天赋。他在年幼时就能够赋诗写词,并且在同乡中已经小有名气。
- 文学成就:温庭筠的诗词作品风格独特,情感细腻,富有韵味。他的词作在晚唐时期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包括《菩萨蛮》《更漏子》等。
- 考场***:温庭筠在科举考试中有一些争议行为。他曾多次参加进士考试,但都未能中第。传说他在考场上帮助其他考生***,因此落下了轻佻的恶名。
- 恃才傲物:温庭筠性格豪放不羁,恃才傲物,对权贵和礼教不以为然。他的一些行为和言论引起了当时一些人的不满和反感。
温庭筠的才华和文学成就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但他的个性和行为也使他的人生充满了波折和争议。
姜子牙又名姜尚,“姜太公”,商末周初人(生卒不可确考),字子牙。
汉族(华夏族)。虞夏之际,炎帝后裔伯夷掌四岳,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子孙从其姓,吕尚乃伯夷后人,姜为尚之族姓。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后竟遇文王,佐周灭商,成就功业。
姜许故事是汉代刘向所编撰的,《列子·天瑞》一文中记载,它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用来讽刺小人之道。
姜许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非常贤良公正,政绩卓著,受到人们的一致赞誉。他的政绩引起了楚国国君的嫉妒,国君便派遣使者去考察姜许。使者到达姜许的家中,看到他在晒谷物,心生一计,将姜许的谷物遮掩住。姜许回来后发现谷物被遮住了,但他并没有责备使者,而是老老实实地去晒另一堆谷物。
第二天,使者将遮住姜许晒谷物的布再次放到谷堆上,姜许又去晒另一堆谷物。几天下来,使者发现姜许并没有对布做出任何反应,便告知国君。国君听后非常生气,认为姜许没有***或报复,一定是隐藏了什么私心。
国君随后派人前去调查姜许家中,但并没有发现任何不对的地方。国君不甘心,又以赏赐赴邑县作为一种试探。姜许骑马前往领赏,途中遇到了正在游玩的国君。国君问他:“你只领到一半赏赐,为何没有在旁人面前表露你的想法?”姜许答道:“这些赏赐是国君所赐予的,又何必要在旁人面前炫耀呢?”
国君听后,自愧不如,对姜许的宽容与忍让佩服不已,并承认了自己对他的冤枉。从此以后,姜许更加受到楚国国君的重用和信任。
这个故事通过姜许的宽容与忍让,揭示了小人之道必败的真谛,也告诫人们要有宽容的胸怀和忍让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