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明察秋实这个词。正确的只有 明察秋毫,它的拼音是míng chá qiūháo,这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
明就是指视觉敏锐。察表示看。秋毫是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细毛;大多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锐,能洞察一切。
”一孔之见,明察秋毫“不是一句诗,而是一个谜语,是猜古人名字的。谜底是孔明。而这句话里面分别是两个成语。
1、“一孔之见”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相刺》。
原文相关片断如下:“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 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另外,《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馀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相关故事:从前有一个人看到别人布网捕鸟,发现被捕的鸟每只鸟头才钻一个网眼,心想既然如此,何必结网呢?他回家便剪断长绳做成一个个圈圈,别人问他作什么用,他笑而不答并庆幸自己一孔之见,就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安好这些小圈圈,结果一只鸟儿也没捕上。
2、“明察秋毫”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相关片断如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解释】明:眼力;察:看清;明察:看清楚;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也指视力很好。
一孔之见出自汉代桓宽的《盐铁论·,相刺》,原句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意思是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明察秋毫,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句是“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这两个都是成语,而非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