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刘备对孔明有三顾之恩,诸葛亮是一个文士,汉代的文士尤其以读书做官为己任,希望得到当局的赏识,得到重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官拜左将军,已经47岁了,却独自去山林找一个27岁,身无寸功的年轻人来辅佐自己,这对刘备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从古至今,类似于三顾茅庐的实例少之又少,凸显了诸葛亮享受的待遇非常难得,诸葛心中一定明白这一点。
其次,诸葛亮是一个具有政治理想的政治家,他希望恢复汉室,这是他沉重的政治口号,几乎伴随了诸葛的一生,而刘备是大汉的皇叔,代表了汉室的正统,一生都在于曹操为敌,效忠于刘备等于效忠大汉,可以为诸葛亮实现政治理想,完成他的心愿。
在刘备的手下,诸葛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正是诸葛亮的外交才能,才使得孙刘联盟达成,一同败曹操于赤壁,可以说刘备集团的兴起,包含了诸葛亮非常大的心血,他效忠的不单单是刘备,而是整个刘氏的蜀汉基业。而且诸葛亮为人正直,很有正义感,曹操这样的奸雄,诸葛亮绝对不会愿意效忠,而孙权那里,有周瑜鲁肃,诸葛亮没有空间,况且他的哥哥诸葛瑾也没有得到非常大的重用,而诸葛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二位都是治国大才,也就是说诸葛肯定要出世做官的,因此放眼天下,他也就只能选择刘备了,刘备需要诸葛亮,诸葛亮也非常需要刘备,因此二人形同鱼水,一拍即合。
诸葛亮自隆中出仕,辅佐刘备,跟随刘备东征西讨,自始至终忠心耿耿,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更是尽显鞠躬尽瘁本色,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平定南蛮,六出祁山,弛聘疆场,最终病逝于五丈原,他用他的一生为“忠”作了最经典的诠释,诸葛亮忠心追随刘备,呕心沥血为刘备出谋划策,值得令人深思的是,刘备什么地方值得诸葛亮如此效忠呢?
刘备之为君,诸葛之为臣,这对君臣的关系堪称典范,千百年来得到了无数文人骚客的称颂!
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并不是因为刘备有什么过人之处而值得孔明为之倾倒。
与其讨论诸葛亮为什么帮刘备,倒不如换一个角度思考:诸葛亮还能去哪里?当时通过《隆中对》诸葛亮已发现了三国鼎力的雏形,最大的潜力股是曹操,但他门下谋士如云,不乏具有大智慧的高手,如许攸,旬彧等辈,与之齐名的还有庞统,虽然此人身在曹营心在汉。显然加入这一集团,诸葛亮不会被重用。第二选择是江南的孙氏集团,虽然实力不俗,人气也旺,从舌战群儒可以看出诸葛亮鹤立鸡群,有闪光点,怎耐孙氏集团说破天也就一诸侯,曹操拥汉献帝可以关键时刻称帝,但孙权不行,名不实至。
这时卖草鞋的刘姓玄德就落入了诸葛亮的法眼,一则匡扶汉室,正气凛然,二则刘备乎下谋士甚稀,诸葛亮可以一手遮天,施展自己平生报复。
可惜,蜀汉在三国中最短命,一则天命,二则刘备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手段相当低下,与其子刘禅一脉相承,扶不上墙的烂泥,这当然是后话。
刘备哪里值得诸葛亮效忠,应该有这样几点:
第一,刘备是汉室宗亲,效忠刘备等同扶佐汉室。
古时候,正统思想严重,只要“根红苗正",三岁孩子也能当皇帝。当时,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已天下皆知,所以扶佐宗室子弟,等于忠于汉室,在道义上是被普遍认可的。
第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扶佐刘备是报答知遇之恩。
诸葛亮未出山前,只是一介书生,尽管有宏图大志和满腹才学,但仍属白丁。是刘备通过隆中对,发现诸葛亮确是人才,并下决心启用。从所给职务上,直接任为军师,连关羽、张飞、赵云等都要受其调遣,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刘备给了诸葛亮施展才华的舞台。可以说,沒有刘备的慧眼识英才,就没有诸葛亮的百世英名。
第三,追随刘备能够实现诸葛亮匡扶汉室、拯救黎民的政治追求。
诸葛亮作为一个文士,他自己想独立山头是不可能的。而诸葛亮凭借满腹才学,又想为朝庭、为苍生施展抱负,所以经“隆中对"后两人一拍即合。另外,刘备出生于社会底层,了解民间疾苦,社会普遍传说“刘使君仁德",也是诸葛亮作为清高之士决心追随的一方面原因。通过同刘备合作,也基本上实现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谋荆州、取西川、进而一统天下"的总体谋划。
第四,刘备的充分信任,也决定诸葛亮誓死效忠。
不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没有一处记载刘备不信任诸葛亮的地方。自从诸葛亮来到刘备身边,刘备就对他充分尊重,完全信任,前期所出计谋刘备不***纳的。刘备平生只是为关羽报仇起兵伐吴没有听诸葛亮的。刘备作为主公的这种尊重和信任,也是诸葛亮至死效忠,包括刘禅继位后仍然死心扶佐的一斤重要原因。
总之,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能决定跟随刘备出山,首先是刘备的志向、胸怀、宽厚、仁德等诸方面征服了他。刘备与诸葛亮作为主公和谋臣,也创造了珠联璧合的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