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典故,成语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典故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文化 2024-12-15 4 0

韦编三绝的成语典故?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要写许多竹简,还必须用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简便连在一起,平时卷起来放着,读的时候就打开。《周易》文字艰涩,内窄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成语的由来。

韦编三绝成语故事?

韦编三绝”的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说的是孔子晚年特别喜欢《周易》。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连穿竹简的熟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成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狭长的竹片,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能写的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要用绳子按次序编连起来,才能最后成册,便于翻检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孔子所阅读的《周易》,是用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所以才会有“韦编三绝”的说法

成语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典故,成语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典故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要写许多竹简,还必须用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简便连在一起,平时卷起来放着,读的时候就打开。《周易》文字艰涩,内窄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成语的由来。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经》,他反复钻研该书,把该书的捆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了三次,终于把研究的心得写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后人把《十翼》与《易经》附在一起,作为《易经》的补充部分。

【出处】读《易》,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

成语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典故,成语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典故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典故,成语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典故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